开馆十载成果斐然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静安雕塑公园落成并对外开放,开启了迁址后的新纪元。截至2023年,即开馆十周年,该馆已取得显著进展。在过去的十年里,累计接待观众逾1942万人次,自然史藏品数量亦突破31万件。对于众多老上海市民而言,徐家汇博物院承载着他们的美好回忆,而新馆如今已成为民众热爱的游览胜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成果显著。该馆已设立14个教育品牌,提供超过5000项线上线下高品质科普资源。其全媒体传播已覆盖超过3000万人次。同时,该馆与全市319所学校建立了合作,成为科普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
大展即将震撼登场
在“百年传承 共话未来”主题的自然博物馆发展论坛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透露,为纪念新馆十周年庆典,将举办两项关键展览——“中国古人类展”与“中国恐龙展”,活动定于本年度举行。
5月18日,博物馆将举办“中国恐龙大展”。目前,三条巨大的中国恐龙模型正在B2中庭进行紧张安装。在五一节前,这些模型将首次亮相。届时,上海将聚集亿万年前的恐龙,这一壮丽场景备受瞩目,一场恐龙盛宴即将盛大开启。
推进藏品倍增计划
上海自然博物馆正着力增强其教育展示能力,为此在藏品建设方面实施了重要策略。馆方正积极执行“藏品数量翻倍计划”,目标是在五年内将藏品数量翻一番。若该计划顺利实施,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将得到大幅增加。
博物馆藏品数量不断上升,并且正在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一行动使得公众得以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并认识宝贵文物及展览信息,从而拓宽了科普教育的途径。
打造身边博物馆氛围
上海自然博物馆计划在本年度内增设超过一百个“1平米博物馆”。这些小型博物馆将携带展品和藏品进入学校、社区以及商业区等地。此举旨在让更广泛的公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该举措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广泛传播,让无法亲临场馆的公众也能接触自然科学知识。此举加速了科普教育的普及步伐,确保自然科学信息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
专家共探发展路径
在当天的研讨活动中,来自海内外的博物馆、科技以及教育界共140余位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与会代表们深入探讨了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其创新发展的策略,会议期间气氛热烈。
褚君浩院士强调,博物馆作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桥梁。其采用的沉浸式、跨学科展示和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此模式被视为培育未来战略人才的关键路径。
探索多元发展方向
李劲松院士在交流环节分享了个人科研经历及心得体会。他强调,科研与科普活动的投入,对兴趣和热情的依赖性极大。此外,他还鼓舞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踊跃参与探索活动。
倪闽景馆长在上海科技馆的专题报告中,对自然博物馆功能拓展进行了全面探讨。他强调,应摒弃旧有观念,挖掘其潜在价值,为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体验,以此推动自然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对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公众充满期待。在众多创新措施中,哪项最具发展前景,您的看法如何?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并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