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港口作业愈发繁忙,高效作业模式显得尤为关键。4月8日,黄骅港成功实施了首例大型船舶“开靠套泊”操作。在仅宽700米左右的港池内,实现了“离泊至进港再到靠泊”的无缝衔接。此举为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创了新的途径。
作业背景
当天,“名氏风”号这艘20万吨级矿砂船正停泊在海面,准备进入港口。船体全长291.5米,宽45米,吃水深度达到17.39米,它计划借助潮汐进入港口,并停靠在矿石K04号泊位。但不幸的是,K04号泊位已被“纳蒂尔”号船只占据,该船同样长288.87米,宽45米,吃水深度为9米。由于卸货作业拖延至较晚时间结束,导致“纳蒂尔”号未能按时离开泊位。
黄骅港属于半日潮港口类型,若船舶未能把握高潮时段进港,将需等待整整12小时。依照常规操作流程,“名氏风”轮需等待至下一个适宜的窗口期,此举无疑会减少港口作业效率,扰乱后续船只的航行计划,并对整体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决策过程
在关键时期,黄骅港引航站携手港口、海事及代理等众多部门,迅速构建了协同合作体系。各相关部门人员针对货轮离港时间、潮汐变化、拖轮部署等核心要素进行了细致研讨。经过详尽分析和严格评估,最终决定采用“开靠套泊”作业方式,以应对当前的作业挑战。
该决策旨在解决“名氏风”轮与“纳蒂尔”轮的停靠难题,同时亦考虑了港口未来对大型船舶集中到港的高效操作需求。
作业挑战
“名氏风”与“纳蒂尔”两艘轮船总长度接近600米。作业港池宽度仅略超过700米。拖轮的加入进一步缩小了作业空间。在此狭小空间内,操作失误极易导致碰撞或搁浅。这对引航员的技术与经验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引航员需精确调节船舶航向与速度,同时持续留意周边船只及航道状况。任何微小的失误均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引航操作
刘树谦作为引航员,正位于“纳蒂尔”轮的驾驶台。他细致入微地操控,使船舶缓缓离开泊位,向待泊区前进。凭借其深厚的经验和卓越的技能,刘树谦保障了“纳蒂尔”轮的移动既安全又平稳。
同时,引航员李书辉正密切观察“名氏风”轮与“纳蒂尔”轮及航道变化。当“名氏风”轮抵达262号浮筒下方,李书辉迅速下达指令,精确操控巨轮进入港池。在他的指挥下,“名氏风”轮成功停靠在K04号泊位,整个操作过程大约耗时一个半小时。
模式意义
该“开靠套泊”模式创新性地实现了两艘巨型船舶在同一潮汐周期内完成“离泊—进港—靠泊”的无缝衔接,显著提高了泊位使用效率。此模式为黄骅港在应对大批量大型船舶集中到港的情况时,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作业手段,进而提升了港口的总体运营效能。
从长远视角分析,该模式有望在更多港口得到应用。这将给整个航运业的港口操作带来创新,并指引新的发展趋势。
应用前景
黄骅港引航站负责人指出,近期黄骅港业务量显著增加,大型船舶到港频率提升。然而,传统引航方式在应对多艘大型船舶同时进出港时显现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当前作业需求。
气象监测和引航技术持续进步,使得“开靠套泊”模式在黄骅港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为港口高效运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该模式在广泛推广过程中,还需对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进行深入优化和改进。
读者朋友们,关于“开靠套泊”模式在其他港口的普及可能性,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