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移送审查
2024年6月,安龙县公安局向检察院移交了王某某涉嫌滥伐林木的犯罪情况。王某某,一名村民,由于无法继续外出工作且急需资金,于2023年2月擅自对其自家的山坡树木进行了砍伐。目前,此案正由检察院进行审查和起诉。王某某的处境正受到法律的严格审视。
审查初期,检察官注意到王某某虽接受林业部门的鉴定结果,但对树木砍伐的具体数量持有疑问。这一发现为案件进一步调查指明了方向。此外,检察官认识到,仅依靠现有的鉴定结果尚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必须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现场勘查核实
检察官与公安机构共同对王某某涉嫌非法砍伐树木的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他们对林业部门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检察官注意到林业部门的鉴定结论在作为证据使用时存在疑问。考虑到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性质上的区别,若鉴定结论出现误差,可能会对王某某的定罪、所受刑罚以及行政处罚的严厉程度带来不利影响。
据此,检察官向行政检察院提交了案件信息,并请求对方尽早参与审查。同时,他们要求指派人员参与检察官旁听会。紧接着,一场周密的司法调查行动迅速启动,所有参与方共同努力,旨在揭露案件真相。
联席会定方向
在检察官联席会议上,与会人员对案件可能存在的统计偏差进行了细致探讨。经过一番讨论,案件处理的路径逐渐明朗化。与会者普遍认同,有必要对案件数据予以复核,以保障审理的公正性,确保不疏漏任何重要信息。
会议明确了调查核实的具体步骤,展现了司法机关对法律的深切敬意和严格的工作作风。与会专家踊跃发言,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为案件公正审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再次勘查结果
2024年7月,刑事与行政检察检察官及公安、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对王某某涉嫌滥伐案件现场进行了复查。在审查过程中,林业部门注意到,在统计伐木数量和蓄积量时,由于未对首次和第二次检尺数据加以区分,导致统计出现了累积错误。
经核实,王某某非法砍伐树木,涉及的树木总蓄积量达到74.4686立方米,树木数量共计1188株。此前,其滥伐行为被认定为“数量巨大”,但现已被调整为“数量较大”。此变更影响了案件进程,同时也突显了重新勘查和核实工作的必要性。
主观目的考量
审查结果显示,检察官认定王某某的砍伐行为触犯了刑法。王某某砍伐树木并非用于出售盈利,而是打算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桉树,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案件进入起诉审查阶段,王某某已在现场进行了树木补种。林业部门已对该补种行为进行了验收。验收数据表明,补种的桉树存活率超过99%。
行政检察机关依据对违法者动机和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估,向刑事检察机关提出了意见。此举凸显了司法程序对违法者主观意图及赔偿措施的关注,并为案件审理增添了新的思考角度。
检察监督护生态
公安机关及行政单位均认可不对王某某实施行政处罚的决定。为保障生态修复工程得以顺畅推进,该院行政检察科室联合公益诉讼检察官在2025年3月对涉事林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他们详细检查了树苗的补种进度、存活率,并对日常养护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估。
检察官对生态修复的实施环节进行了严谨的审查,确保其符合既定规范。这一行动彰显了检察机关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监管职责。该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还极大地促进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