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启

近期,河西区举办了“少年话非遗”活动。该活动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及河西区梅苑小学同时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面塑的传承人郝玉珩莅临现场,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指尖艺术的盛宴。此次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体验非遗文化。

河西区文化馆开展了“少年话非遗”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该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得益于两所学校的紧密合作,活动得以顺畅进行,并吸引了众多师生踊跃参与。

非遗文化进校园,孩子们为何对天津面塑如此着迷?  第1张

历史讲述

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的活动现场,郝玉珩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天津面塑的起源与演变。他分别解析了面塑的不同历史时期,加深了学生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知。学生们专注地倾听,被面塑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故事深深吸引。

郝玉珩在讲述面塑历史时,分享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故事让学生们对面塑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活动的结束,学生们仍沉浸其中,纷纷围绕郝玉珩,提出了各种疑问,如“面塑的颜色是如何配制的?”“面塑作品能保存多久?”等问题。

耐心解答

郝玉珩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他详细介绍了面塑色彩的搭配艺术及其保存技巧,并指出了不同保存状态下作品的耐久性。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他还亲自演示了面塑的制作过程。

郝玉珩手法纯熟,迅速抓起面团,指尖动作敏捷,捏、搓、揉间,不一会儿,一个生动逼真的小型面塑作品便展现在众人眼前。学生们目光紧随,对郝玉珩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同时,他们对亲自尝试面塑制作的过程充满了期待。

实践乐趣

河西区梅苑小学二年级学生参与了生肖蛇面塑的制作活动。他们接过材料后,立刻投入到创作中,展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室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时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熟练地操控着面团,初期技巧略显不熟练,但均展现了高度集中。他们遵循郝玉珩传授的技巧,竭力将面团塑造成蛇形。郝玉珩在教室中来回走动,细致地指导:“可以适当缩小一些,蛇身将更加生动。”同时,他还提出建议:“使用小工具能使眼睛的神韵更加突出。”

成果展示

在郝玉珩的指导下,学生们手中逐渐形成了形态多样的“小蛇”。他们激动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中一些小蛇显得呆萌可爱,另一些则流露出机敏的气质。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天真无邪。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作品,频繁表达赞赏与鼓励。这一过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兴趣。

意义深远

本次“少年话非遗”主题课堂活动的举行具有显著意义。河西区文化馆利用此活动构建了一个交流空间,有效推动了非遗传承人与学生间的深入交流。传承人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年轻一代传授了非遗技艺及其文化精髓;学生们通过提问和实践操作,表现出了对非遗的极大兴趣和深刻思考。

此类交流互动显著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同时为非遗的保护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您是否认为,类似的非遗校园活动可以融入更多创新的形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