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动背景
2024年9月,瑞昌市南义镇一废弃矿山占地逾200亩,面临地质灾害威胁,且成为制约区域生态进步的主要障碍。针对此,第三大队地环分院管理的南义生态修复竹编文化园(二期)工程已启动。该工程旨在运用生态修复、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模式,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这片矿区废弃已久,持续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阻碍了地区的进步。然而,新项目的启动为该区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创新治理模式
该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生态项目,有效打破了传统矿山整治的局限。其规划中兼顾了生态保障、文化延续和产业复兴。它通过地质灾害的防治来巩固生态根基,利用竹编技艺唤醒地方文化活力,并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引入,重塑区域经济生态结构。
这一创新方法成功解决了矿山修复的技术难题,同时为资源枯竭地区的转型提供了新颖的方案。它促进了有限资源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基础修复工作
作业修复启动,首要任务是清除潜在危险的岩石。凭借专业人员深厚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能,他们逐一检查并移除可能发生坍塌的岩石,以保证后续工作的安全。之后,将开展边坡绿化工程,目的是让矿山逐渐恢复生机。
项目推进有条不紊,安全隐患逐步被消除,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基础性修复工程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矿山复苏迹象日益明显。
竹编文化融入
在修复工程过程中,地环分院巧妙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竹编”融入其中。为了达到文化与生态修复的和谐统一,他们特意邀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竹编工匠参与方案设计。
艺术家们根据山的高低、水域的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精心设计了景观小件和生态围栏。这些景观小件以当地传说为灵感,生动展现了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生态围栏既实用又美观,还能稳固土壤,为废弃的矿山注入了文化活力。
文旅活力展现
矿山修复项目进展良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竹编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亲身实践竹编技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项目负责人强调,第三大队地环分院所采用的修复技术不仅增强了矿山生态环境,还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这一举措显著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创新进步,同时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项目显著成效
经过九个多月的整治和生态修复,瑞昌市南义镇的废弃矿山面貌焕然一新。绿化面积已扩展至200亩以上,昔日荒芜之地如今生机勃勃。该地已成为居民休闲锻炼的优选之地,同时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修复成果的关键窗口。
居民反馈表明,该项目的建设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项目接近尾声,南义镇的生态环境预计将得到显著提升。曾经破损严重的矿山,现在正经历着实质性的变化。
该创新模式融合生态修复、传统文化遗产维护与旅游业发展,哪些地区有望实现更广泛的推广?敬请点赞、分享此文,并交流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