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的东泰采石场生态恢复项目备受瞩目。该工程原定于重塑碧水蓝天,然而,由于施工进度迟缓和持续的采石作业,激起了周边居民强烈的抗议和疑问。此举究竟是真正的生态恢复行动,还是打着修复旗号进行采矿的幌子?

工程停滞:生态修复还是拖延战术?

自2022年8月5日袁州区公布废弃矿山削坡区石料资源拍卖信息后,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公告中详细说明了削坡区蕴藏的257.167万吨石料资源,设定起拍价为2300万元,并规定中标企业需在2022年9月30日前完成矿产品的搬运,以保障生态恢复工作的有序推进。然而,时至今日,矿山修复工程未见显著成效,采矿活动却持续不断,导致当地民众及环保组织普遍感到沮丧。

宜春一矿山修复一年半未见复绿,是修复还是采矿?  第1张

江西道阁建设有限公司的刘先生透露,工程延期主要由碎石厂房建设及证件办理的耗时所致。尽管如此,此说法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居民们反映,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尘土飞扬或泥泞满身已成为生活常态,村道屡遭破坏,房屋亦出现多处裂缝,这些问题均与矿山爆破作业密切相关。

环境破坏:生态修复还是生态破坏?

依据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本工程需采纳“削坡降坡与复绿相结合、排水与监测同步实施”的综合措施,对高于168米标高边坡实施分层次削坡降坡,并构建八个梯级,设定坡度为1比0.75,每个梯级高度为15米,宽度介于4至6米之间。但实际施工进度迟缓,主要集中在单个梯级施工,引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与生态修复规划要求严重不符。

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袁州分局生态修复科主管周军强调,项目开展至今,矿山生态恢复工作推进迟缓,暴露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不足的问题。本年九月,宜春市自然资源局向江西道阁建设有限公司发出停工令,责令其改进修复计划,待相关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复工。但该公司无视停工令,继续施工,此举激起了公众的普遍反感。

责任推诿:谁来为生态修复负责?

针对矿山修复工程滞后与采矿作业的持续进行,相关部门的职责回避行为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质疑。袁州区财政局、林业局、水利局等机构的相关领导均表态称,该工程属生态恢复范畴,他们不便进行干预。然而,这种责任逃避的举动,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监管效能不足的不满情绪。

袁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该矿场已取得环评审批,亦为生态恢复工程,建议记者向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咨询详情。彬江镇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强调,将监督矿企在矿山修复过程中维护周边生态环境,若村民怀疑房屋裂缝与矿企爆破作业相关,需向相关机构申请鉴定。双方立场不一,导致公众对生态修复项目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产生重大质疑。

公众期待:生态修复何时能见成效?

居住于矿区附近的村民,对这片“创伤”的早日修复充满迫切期待。每趟乘坐高铁返乡,目睹那绿水青山中的巨大“空洞”,心中滋味苦涩。他们恳切期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关注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有力手段,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恢复他们绿水青山的居住环境。

针对矿山修复工程所涌现的一系列难题,社会各界热切期盼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度,保障生态修复项目的公开性和公平性。此外,亦寄望企业切实肩负起社会使命,提速工程推进步伐,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切实达成生态修复的宗旨。

未来展望:生态修复之路任重道远

矿山修复项目的延误与持续的开采作业,不仅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同时也揭示了生态恢复工程所面临的众多挑战。展望未来,如何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课题。

社会各界热切期望,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切实承担起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生态修复项目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结语: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您认为,在生态恢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商业实体应如何妥善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高见,并请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以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关键话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