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在平衡土地资源使用与民众需求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实施了将社区零散耕地与居民需求融合的新策略。在此背景下,“热橙小菜园”项目脱颖而出,成为该策略下的一个成功示范。
项目启动
2024年,广州市花都区规划自然资源分局与花山镇政府携手合作,将工作重心聚焦于“耕地复垦”和“四小园”或“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万科热橙小区周边,率先启动了“小菜园”耕地复垦项目。各方积极响应,将该片区的荒地作为试验田,开启了将荒地转化为优质耕地的崭新篇章。
复耕成果
广州市花都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花山镇人民政府及热橙社区等相关单位紧密协作,在数月时间里,将45亩废弃土地整治并重新用于耕作。随后,设置了139块面积为3米乘以7米的规范菜园。这些菜园通过公开抽签的方式免费分配给居民,既实现了居民种植蔬菜的愿望,又推动了耕地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协同机制
花都区分局承担统筹协调职责,对花山镇已征用但未使用的空置土地进行管理。同时,结合年度耕地恢复目标,将土地整治纳入“四小园”建设规划。此行动确立了“政府引领、社区执行、居民参与”的耕地保护协作机制。在此机制中,政府负责提供规划和政策支持,社区负责施工和地块划分,居民则参与种植与养护活动。
居民响应
项目启动前,经过细致的调研发现,居民们已将周边空地用于自种蔬菜和水果。当139块菜地被推出后,立刻激发了居民的热情。中签居民喜形于色,未中签的800余户家庭则普遍要求扩大规模并增加菜地数量。李女士,一名居民,这样说道:“昔日此地杂草丛生,而今自家的菜园已见雏形,周边环境变得舒适宜人,且能享受到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
管护模式
“小菜园”项目实行居民自主申报、自主耕种与维护。社区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分享会,形成了“自我管理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养护体系。同时,通过划分责任区域和制定种植规范,确保耕地得到持续使用,避免再度荒废。
未来规划
2025年,花都区分局与花山镇政府将加强协作,对热橙小区北部至河涌间的10亩闲置香蕉地实施整合,并增设多个小菜园。此外,他们计划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实施“共享农具”及“在线指导”等创新服务。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小园向智慧田园的转变,并尝试探索城市社区耕地保护的新路径——“花都模式”。
花都市采取的以民众福祉为重心的土地保护策略,是否适合其他地区借鉴?欢迎点赞并分享此文,同时积极参与评论区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