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问诊热度攀升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众多涉及AI医疗咨询的讨论帖。患者们携带DeepSeek查询结果向医生提出疑问。有时,AI的建议竟被证实准确无误。这种现象让一些医学博主感到尴尬。AI问诊因其便捷性和受欢迎度而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借助AI工具获取医疗建议。
湖南医保局明令禁止
湖南省医疗保障局近期发布通告,明确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在医疗诊治中,处方开具扮演着核心角色,医生需依据专业知识、患者状况及病史进行全面判断。人工智能难以复制这一复杂决策流程,亦无法承担医疗责任。该禁令旨在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已有细则早有规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前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已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在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时,须由接诊医师亲自开具处方,严禁采用人工智能等自动处方生成系统。此规定凸显了对患者健康安全的重视,同时强调了医生在诊疗活动中的关键地位。
威胁医药监管体系
医疗监管体系可能遭遇严重威胁,若AI得以自主生成医疗处方。医保药品保障及电子处方平台等医疗改革举措均依托于真实的诊疗活动,但AI所制处方缺乏实质诊疗支撑,其模拟性可能影响处方流转的真实性和追踪效率,进而危害医药监管系统的稳定性。
引发用药风险隐患
线下药店过去遭遇过违规销售处方药的案例,该问题尚未完全消除。自从AI技术被引入,违规销售可能变得更加隐蔽。一旦自动处方生成系统被不当使用,可能会催生新的处方药滥用产业链。同时,AI的标准化输出可能使处方用药趋于统一,这与个性化用药原则相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风险。
人文关怀无可替代
医学界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医生在诊疗中给予患者持续的关怀与帮助,这表现为“频繁的抚慰,持久的支持”。医疗团队在“质疑、咨询、调整”等关键步骤中持续改进治疗计划,然而,若工具出现故障,错误可能自始至终存在。患者应清晰区分医生与人工智能的差异,以免对AI产生过度迷信。
医疗领域AI技术发展引发了热议,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其优势同时确保安全标准不受挑战,成为焦点话题。我们热切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分享见解。若文章对您有所启发,欢迎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