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动物伤人事件频发,此类事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狂犬病等严重疾病。10月25日,第二届云南省动物致伤规范化建设学术年会以及“动物致伤规范化门(急)诊建设及规范化救治培训班”在昆明成功举办,受到了广泛关注。
动物致伤人数增多
我国每年约有四千万人次遭受猫狗伤害,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近年来,此类伤害事件的患者数量持续攀升。这一数据不容忽视,揭示了众多人群正面临由动物伤害带来的狂犬病、破伤风及严重过敏反应等风险。在云南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各地区的动物种类丰富,导致动物致伤患者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众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动物伤害事件已转变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降低伤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专家带来新理念
本次培训吸引了众多专家参与,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急诊外科主任左永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闫柏刚、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强等。专家们集中讨论了“手部动物致伤处置的陷阱”、“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策略”以及“狂犬病规范处置及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必要性”等关键议题。在动物致伤及破伤风的临床诊疗、规范操作和相关法律等核心问题上,专家们向学员传授了动物致伤防治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这些新颖的知识和理念将显著提高医疗人员应对动物致伤事件的处理能力。
这些专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对于解决动物受伤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训基地揭牌
会议期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隆重举行了全国首个急诊专科医联体动物致伤临床处置培训基地的揭牌仪式,标志着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该基地的建立,旨在成为动物致伤规范化培训的关键平台,致力于培养云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动物致伤防治专业人才。通过基地提供的专业和系统培训,各地医疗机构在动物致伤救治方面的能力有望得到显著增强。
我国新设的该基地标志着动物伤害防控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这一行动有助于提升医疗技术储备,并能够有效应对动物伤害带来的风险与威胁。
狂犬病暴露概念
专家指出,狂犬病暴露特指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皮肤伤口等情况,系指狂犬病病毒可能经此途径感染人体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提升公众预防意识和医疗人员准确诊断具有关键意义。
公众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便在遭遇潜在暴露风险时能迅速就医。同时,这也有利于医疗人员对病情进行精确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案。
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
我国建议在首次接触狂犬病后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目前,有多种免疫接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包括“2-1-1”接种程序,即在首次接触后的第0天接种两剂疫苗,随后在第7天和第21天分别接种一剂,总共接种四剂。此外,还有五针接种程序,分别在接触后的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接种一剂,总计五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接种建议仅适用于已获批准的相应疫苗产品。
接种狂犬病疫苗时,公众需谨慎选择经官方认证的合格疫苗产品,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接种程序。
参会人员广泛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举办了本次培训班,同时得到了急诊专科医联体动物致伤专委会的学术支持。参会人员包括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急诊科动物致伤门诊以及基层犬伤门诊的相关负责人。此次研讨会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将会议成果在全省医疗机构中得以推广。
该措施有效推动了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幅提升了全省在动物伤害防治领域的标准化处理效能。您是否曾遭受动物伤害?欢迎点赞、分享和评论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