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顶端记者经过连续数日的隐蔽调查,揭露了实名手机卡非法交易网络的隐秘层面。其中,一张实名手机卡的价格竟高达600至1000元,种种乱象引发公众震惊。

高价出售现象

顶端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潜入某交易市场,观察到实名认证的手机卡被公开标价出售。售价从600元到1000元不等。为何这些手机卡价格高昂且交易活跃,主要源于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的需求驱动。在记者就购买规定和售后服务进行咨询时,多数商家表示,对于因涉嫌“跑业务”(即拨打诈骗电话)而被冻结的卡片,他们不提供售后服务。

记者被提醒,购买手机卡后应迅速激活,否则其他用户可能会频繁拨打导致其被封禁。卖家常言,手机卡的使用寿命难以预测,这一现象揭示了此类手机卡易于被封禁的现实。

发货运输方式

这些手机卡被巧妙地伪装成饰品,并夹在泡沫层内从江苏发出,其隐蔽性极高。卖家普遍声称身处境外,而收卡与发货由他人负责,由此构成了一条错综复杂的灰黑色交易网络。这种隐秘的运输手法,无疑加大了监管部门查处此类违法活动的难度。

实名制手机卡竟卖至千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灰色交易链?  第1张

警方持续强化打击措施,然而,通过物流途径进行的隐蔽交易依然存在,导致实名制手机卡在非法市场持续流通,并继续被用于非法犯罪活动,对社会安全和公民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交易流程细节

记者以665元的价格购得一张“老人卡”,随后卖家在平台上公布了交易编号、详情及总金额等信息。记者确认信息无误后,向监督方报告,随即卖家账户中的“保证金”被暂时冻结。这一交易模式凸显了该灰色市场所声称的“信用体系”。

在确认收货之前,卖家的资金处于冻结状态。记者插入SIM卡至手机,并验证其为中国联通号码,归属地为无锡,且能够顺利拨打成功。随后,记者向监督者发送了确认收货的指令。在此之后,押金才得以解冻。这一流程表面上看似严格,实则成为了非法交易的掩护。

卖家背后玄机

记者询问卖家关于销售电话卡是否会被警方发现,卖家表示线上销售者多位于境外,而发货和收卡则由其他人负责。这表明灰色交易网络内部有细致的分工,境内外人员相互协作,以规避警方的打击行动。

实名制手机卡竟卖至千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灰色交易链?  第2张

这种跨境作案方式,分工明确,给打击行动带来了极大挑战。各个环节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存,一旦某个环节未被有效阻断,交易活动便可能持续,从而增加了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难度。

招募打手目的

记者通过该渠道联络了数位招募人员,经过沟通,发现他们可能在境外的电信诈骗园区任职。他们招募“打手”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手机口”。这些“打手”在电信诈骗犯罪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们协助电诈分子完成拨打电话等关键步骤,导致诈骗信息得以更广泛地扩散。“打手”的介入,为电诈分子提供了更多实施诈骗的手段和渠道,对公民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电诈卡源分析

该市警方反诈部门透露,近期电诈案件所涉实名SIM卡,主要来源于卡主在运营商处购买后转手高价出售,部分案例则是通过诱骗他人办理或窃取他人手机卡进行售卖。此外,存在内部员工非法获取并转售SIM卡的情况,同时,早年遗留下来的非实名且已激活的手机卡也构成问题。

目前,实名制手机卡价格昂贵且易于被查封。电诈分子使用此类卡片的频率快、成本高,尽管如此,他们仍毫不犹豫地持续进行犯罪活动。针对“境外虚拟号码”进行的诈骗行为,反诈专家建议民众应联系电信服务提供商,激活“阻止境外来电”这一功能,以降低受骗风险。大家对此类电诈手段有怎样的应对经验?欢迎评论互动,同时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