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隆重举办的“2024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期间,共有15个航空产业重点项目成功签署落地协议,这些项目涵盖了飞机机体结构、复合材料以及机载系统等关键领域。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该区域在航空产业布局上的全面性。签约项目总额超过260亿元人民币,这一巨额资金将为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有望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新签署的项目着重于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飞机的机体结构犹如巨型飞机的骨骼,采用复合材料等技术可以减轻机身重量并增强其强度,而机载系统则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操作性能与功能实现。本次签约项目对核心环节的深度关注,将显著增强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上海的重大机遇
我国大飞机产业正处于产业化规模化的关键发展阶段,对上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上海市委常委明确指出,上海市及临港新片区一直高度重视对国产大飞机产业的支持,将其作为一项核心任务来抓。上海本身就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等有利条件。在此阶段,大飞机产业的发展将有力推动上海及其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政策环境,具备把握发展机遇的显著优势。该市位于沿海地带,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流通。此外,相关政策措施对航空产业实施扶持,这些有利条件为上海在大型飞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其在全球航空产业中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其有望成为知名的民用航空产业中心。
临港新片区的担当
临港新片区肩负着重大使命。作为上海市关键的发展板块之一,该区域已与我国商飞公司确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开放与创新将得到加速推进,通过吸纳更多创新要素注入航空产业,有望催生众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方面,将致力于原材料供应、飞机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发展。
在人才引进策略方面,本地区将实施一系列高级别人才吸引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和丰厚的薪酬福利,旨在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根本目标在于打造一个成熟的大飞机产业生态系统,使临港新片区在民用航空产业领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加入航空产业。
中国商飞的展望
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宣布我国大型飞机产业化进程已正式启动,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大飞机产业链条漫长,涵盖众多领域,在我国,它已成为推动高端制造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上海作为商飞的关键布局区域,成为大飞机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阵地,而临港则扮演着战略要塞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吸引高端产业链向上海及临港地区集中。
我国商飞公司将持续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和战略伙伴紧密协作,共同营造大型飞机产业链生态系统。此类协作涵盖了技术交流、协同运营等多个层面,旨在合力打造全球领先的航空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全球资源分配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地区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我们对其发展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
协议签署情况
会议现场,四方代表共同签署的协议备受瞩目。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单位正式达成了两项关键性协议。《关于协同促进大型飞机产业发展的三方合作协议》旨在高效整合三方资源,明确了各方在大飞机研发、生产等关键环节的责任与协作模式。《关于全面推动大型飞机产业集群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协议》则聚焦于整个大飞机产业集群的高品质与可持续性发展。
这两份协议所蕴含的价值非同一般,它们在促进各参与方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性建设及无谓竞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技术交流、资金支持等多个领域实现协同效应。此外,协议的签署亦彰显了内部团结协作的坚定意志,有助于增强在全球航空产业中的谈判优势。
共同的目标与贡献
中国商飞持续深耕于上海及临港新片区,其背后蕴含着深远考量。该区域所具备的产业链优势显著,汇聚了大量从事相关零部件生产的厂商;在创新链上,得益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助力;资金链则拥有强大金融机构作为坚实支撑;人才链则集结了众多航空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综合性的优势将助力企业和当地共同推动大型飞机产业的发展。
各参与方齐心协力,致力于构建与图卢兹、西雅图相媲美的国际级民用航空中心,这不仅是一项商业战略,更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此进程中,将对我国及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助力上海制造在全球舞台上树立声誉,展现我国在民用航空领域的雄厚实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在深入审视了上海民用航空业的进展之后,公众对于我国民用航空业在全球舞台上竞争力的增强抱有何种期望?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