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行热潮与“大数据挑战”
春节假期临近,旅客们纷纷通过网络预订机票和酒店。为避免“大数据杀熟”问题,许多消费者开始在不同平台比价。部分人甚至尝试通过“反向驯化”大数据,修改个人用户资料来干扰算法。在春节出行高峰期,大数据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
近期,记者对春节期间的出行消费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记者选择了15位用户,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预订7个航班和6家酒店。此调查旨在揭示统计数据背后的真实价格情况。
测试揭示价格差异
测试数据令人瞩目。出行方案相同,不同用户遭遇的费用差异明显。仅机票和两晚住宿,合理利用账号及平台,即可减少1457元开支。此发现向消费者提出警示,并揭露了“大数据杀熟”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
不同平台在设定价格差异的方案上各有特点。以平台A为例,其通过发放“账户券包”来形成价格差异,新用户可享受不同类型的优惠券,并且额外提供200元的本地文化旅游消费券。与此同时,平台B则实施了一种策略,即搜索结果排名靠后的用户在预订时需支付更高的费用。
多因素影响价格差异
在搜索时间之外,平台推荐的分销店铺类型丰富,供应来源多样,导致价格出现波动。这些店铺涵盖了官方直营和代理商,不同类型店铺之间的区别影响了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
用户出行频次和价格敏感度表现不一,导致他们在享受优惠上存在明显区别。对于价格敏感且出行次数较少的用户群体,平台倾向于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关注。而那些出行频繁但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用户,他们账户中的优惠券金额通常较少,有时甚至没有优惠券可以使用。
不同人群的价格待遇
当用户出行次数较少时,预订界面会多次呈现航空公司的促销活动、春节大额优惠等资讯。在以性价比闻名B平台上,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常会看到早鸟优惠和春节补贴的提醒,这一现象显示出该平台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实施了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观察发现,各预订平台上的不同价位手机预订价格波动不大。此现象提示,平台定价可能主要不是基于设备本身,而是更多地依赖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
用户对抗策略与平台手段
部分用户为了改变大数据对其的评估结果,实施了包括联系客服、频繁发表意见以及改变消费习惯等多种策略。其中,这部分用户中有部分人希望通过这些行为,对平台的大数据算法产生作用,目的是争取到更低的商品价格。
在用户浏览时,平台B会呈现“当前有XX人关注该航班”的统计信息,旨在营造紧迫感,促使用户加速购买决策。此策略是否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尚待深入探讨。
合规争议与法律边界
专家们对平台利用算法发放优惠券的做法意见不一。杨洪浦认为,若优惠券的发放规则公开并清晰,用户能清楚知晓如何获得资格,则此做法合规。但现实中,这一规则往往执行得不够清晰。
大数据杀熟问题主要影响特定客户群体,如老客户,他们在购买相同产品或服务时面临更高的价格,这种现象旨在非法获利。商家若在消费者不知情时进行价格歧视或额外收费,可能违法。目前,如何准确界定合法与非法行为,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春节期间,大数据揭示了价格波动情况。这引发了人们对在线预订机票和酒店信心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此外,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