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南飞 南粤湿地成驿站

冬季将至,北方气温显著下降,多种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东方白鹳勺嘴鹬等,陆续返回南粤湿地,为严寒的冬季带来了活力。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候鸟迁徙进入高峰期,广东沿海和内陆滩涂,特别是滨海自然保护区,吸引了数十万只迁徙水鸟在此栖息,成为候鸟迁徙路径上的关键站点。

广东湿地因候鸟迁徙而生机勃勃,冬季的宁静不复存在,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空中,候鸟自由翱翔;滩涂上,它们觅食的身影引人注目。这些画面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多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让人深刻体验到自然界的神奇与勃勃生机。

南粤湿地迎来数十万候鸟!你知道这些珍稀鸟类为何选择这里过冬吗?  第1张

多地候鸟 点亮冬日栖息地

2024年10月底,深圳见证了“明星鸟”黑脸琵鹭的首次抵达。不久,黑尾塍鹬、红脚鹬等众多候鸟种类也相继在此地安家。与此同时,在汕头韩江口,中华凤头燕鸥等稀有且濒危的鸟类亦络绎不绝地到来。这些鸟类在海口周边的水域中展开了觅食与嬉戏的活动。

湛江吴川地区的勺嘴鹬与黑嘴鸥等鸟类,或在碧空之中自由飞翔,或在沙滩上悠然鸣唱,共同构成了一幅宛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在韶关丹霞山、广州南沙等地的湿地,成千上万的鸟类汇集成壮观的“鸟浪”,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鸟爱好者的目光。

生态改善 引万千候鸟到访

在多个地区,频繁出现的珍稀候鸟现象显示出广东湿地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态势。近期,广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付出了显著努力,联合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性政策文件。此外,该省还积极促进了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从而加强了候鸟、野生动物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广东省已构建完善的候鸟保护执法监管体系,同时与五省(区)共同签订了跨区域候鸟迁飞通道联合保护行动的备忘录。另外,全国首个省级鸟类监测环志中心及夜间鸟类环志站点亦已设立。这些举措全面推动了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有效改善了候鸟的栖息条件。

鸟种丰富 记录野生鸟众多

广东省林业局公布数据,提及广东省有584种野生鸟类被记录,其中大约三分之二,即412种,具有迁徙特性。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稀有且濒危的物种亦包含在内。这些数据反映了广东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适宜性。

南粤湿地迎来数十万候鸟!你知道这些珍稀鸟类为何选择这里过冬吗?  第2张

广东成为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吸引了众多鸟类研究者与观鸟者的关注。这些研究者与观鸟者纷纷前往广东的湿地,对候鸟进行详尽的观察与记录。这些活动对于深入探究候鸟的习性以及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全力守护 林业部门在行动

广东省林业部门在候鸟迁徙季节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们运用科学监测技术,对候鸟迁徙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各级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部门间的联合会议,增强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了信息的有效共享。

执法力度持续增强,对破坏野生动物及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此举旨在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确保候鸟能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中筑巢,并保障其迁徙路径的安全与畅通。

持续保护 构建美好生态家园

广东省将不断强化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措施,力求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效果。为此,该省计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保护政策及相应对策,旨在打造更优越的候鸟栖息环境。

该措施不仅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亦对广东地区的绿色生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其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南粤湿地将继续成为候鸟的温馨栖息地,确保这些迷人生物与人类能够长久和谐共处。

您是否对南粤湿地候鸟迁徙的壮丽场景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对候鸟保护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