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新景 门神添韵
乙巳蛇年的春节即将来临,街道与巷弄间张灯结彩。春联与福字之外,众多家庭在门前悬挂威严而慈祥的门神画像。这些画像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别样的氛围,让节日的气息更加浓厚。尽管贴门神的传统不如往昔普遍,但这一习俗依旧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愿景的期盼。
门神艺术呈现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涵盖精细的手绘和高质量的印刷画作。作品风格多样,色彩鲜明,形象逼真。春节期间,这些作品成为装饰的关键。某些地区将门神贴于门上,使门面焕然一新,成为街区中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
门神溯源 历史悠远
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民众对门神的崇拜初露端倪。《礼记》中提及的“五祀”仪式,门神便在其中。那时,人们坚信悬挂门神能够驱逐邪恶、保卫家园,这一风俗随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神信仰的内容逐渐变得更为丰富。
南北朝时代,门神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单一神祇发展为两位——神荼与郁垒。据《山海经》所述,他们的任务是严厉打击恶鬼,以维护人间安宁。此后,神荼与郁垒的形象在民间信仰中深入人心,成为守护家园的重要神灵,并在众多地方的春节习俗中广泛流传。
唐代更替 名将登场
在唐代,新增了两位门神角色,分别是知名的将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夜间常感不安,秦琼与尉迟恭自愿承担起守卫宫门的职责。李世民因此下令,将他们的画像挂在门上,从此宫中不再受邪魔侵扰。自此,秦琼与尉迟恭在民间享有盛名,被尊称为“武门神”。
秦叔宝,亦称秦琼,在唐朝时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尉迟敬德,又名尉迟恭,因武艺卓越、忠诚勇敢而闻名。他们的形象被塑造为守护神,既反映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也寄托了民众对安宁生活的期盼,以及对邪恶的驱逐愿望。这一源自唐朝的门神组合,至今在全国各地春节期间的民间习俗中广泛流传。
文神点缀 寓意不同
民间信仰中存在“文门神”的说法,与“武门神”并称。魏征、文天祥、海瑞、包拯等均被视为其代表。文门神多被悬挂于正堂及厢房门上。这些神祇象征着公正、廉洁和智慧,其目的是为家庭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环境。
文门神的形象往往显得庄重且文雅,其着装以传统官服为特色。文门神不仅作为装饰,更代表着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敬仰。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家族中,春节期间悬挂或张贴文门神已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寓意着家族能够延续这些美好的品质。
福禄之神 增添喜庆
家庭重视细节者常于门前悬挂“福禄门神”。此类门神多着文官装束,身披红袍绿裤,俗称“红绿天官”。所挂“福禄门神”寓意着幸福与官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期间,福绿门神这一象征喜庆的图案被广泛悬挂于家门,增添了节日的氛围。众多商家纷纷效法,张贴福禄门神图画,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运滚滚。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一传统习俗尤为盛行,家家户户门前挂出的福禄门神,成为了春节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贴神讲究 传统延续
门神张贴需遵循特定规范。首先,画像需正确安置,左右两侧门上各贴一幅,且方向相同。以秦琼与尉迟恭为例,秦琼应置于东侧,尉迟恭则位于西侧。其次,门神应成对贴附,秦琼与尉迟恭应配对,神荼与郁垒也应并排贴放。
门神通常每年更换,被取下的画像不应随意处理,正确的做法是进行焚烧。门神的张贴时间多在除夕夜日落之后至年夜饭前,且需保证家庭成员全部在场,以此寓意每个人都将得到门神的庇护。民俗专家王来华强调,春节期间的门神张贴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应予以尊重,并以虔诚的态度对待。那么,你家中今年春节期间是否会更换新的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