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雅趣开首篇

岁朝清供:古代文人如何用盆景和插花打造新春仪式感?  第1张

在古代,文人雅士对节日庆典的仪式感十分看重。特别是在春节等传统佳节,他们常以盆栽、花卉、文房四宝、奇石等装饰书房桌案。这些精心的布置不仅增添了生活的雅致,还被他们创作成《岁朝图》。图中巧妙融入的谐音梗,如“事事如意”、“岁岁平安”,既讨人喜欢又富有趣味。这种高雅的情趣,确实让人心生向往。

古人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看似普通的装饰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人通过它们,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且为传统节日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岁朝供物溯源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岁朝供物的普及。那时,人们将佛教供奉的洁净物品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修禊、雅集、书斋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其身影。书斋内陈列着儒、释、道三教的造像、法器和供品,既用于供奉又可供观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供的内容也从最初的香花蔬果,逐渐扩展到了金石、书画、古器、盆景等多种案头雅物。

《后汉书·周磐传》提及,“岁朝”一词的来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根据绘画史的记录,《岁朝图》首次出现是在唐代。在那个时期,士绅和文人在岁朝之时,常将雅致物品摆放在桌案上,进行创作。这一习俗反映了岁朝供品与《岁朝图》之间悠久的历史联系。

乾隆推动画作

乾隆八年,乾隆帝南巡江南,发现文人墨客在春节期间普遍挂起了《岁朝清供图》。这一景象唤起了他对宫中董祥所绘《岁朝清供图》的回忆。于是,他决定推广这类画作。此后,每逢新春佳节,乾隆帝亲自绘制《岁朝图》,并在画中题诗,由此诞生了“春帖子”的传说。

乾隆帝的推崇使得《岁朝图》在艺术领域内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与传播。他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使得这幅作品不仅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佳品,而且融入了宫廷文化的体系之中。

花卉搭配之意

岁朝清供:古代文人如何用盆景和插花打造新春仪式感?  第2张

《岁朝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的作品,展现了正月期间花卉插瓶的技艺。画中花卉多取自中原,正值新春佳节。所绘花卉种类普通,插花手法多变,根据瓶型和花朵特征进行巧妙搭配。创作重点在于挑选寓意吉祥的花材。

隋唐时代结束后,插花艺术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到了明代,文人雅士家中普遍将瓶中插花作为观赏之用,这逐渐演变成一种常见的室内装饰习俗。瓶中的花卉与供品,渐渐成为插花艺术的代表。这些小巧的插花作品,承载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春节着装

古时,春节服饰独具一格。宋代文献《高阳台·除夜》提及,邻近的女孩们已着上新春盛装,她们身穿翠绿衣衫,腰间装饰金色饰品,彰显了新春服饰的华美。同时,清代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中描绘,女性们细致裁剪幡胜,尝试身着新罗服饰,辅以彩绘与金饰,共同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岁朝清供:古代文人如何用盆景和插花打造新春仪式感?  第3张

立春时节,辛弃疾在其创作中生动描绘了“大地回春,瞧那美女鬓发间,轻柔的春幡随风飘动”的景象。当时,女子们常用剪彩之彩来装饰春幡,点缀发髻。然而,这一传统在当今社会已逐渐式微。古人在新春所穿的服饰,不仅美轮美奂,更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与祝福。

雅俗文化传承

古时文人借助清供与绘画手法营造节日氛围,此类高雅文化形态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同时,诸如新年换新装、立春挂春旗等习俗,反映了大众对新年美好愿望的期盼,是传统文化通俗化的显著例证。

尽管部分传统风俗有所淡化,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趣及民间习惯依旧使我们感受到节日庆典的深远意义。这些庆典仪式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在评论区,欢迎各位分享您身边延续至今的古老节日习俗。同时,请记得为本文点赞并积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