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料年迈的母亲过程中,以及投身于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安宁疗护的工作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与挑战?安宁疗护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即将离世的患者带来最后的关怀与尊严?
缘起亲情与知识启蒙
亲身照料母亲的经历,使我对安宁疗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求学期间,马偕医院放疗科的赖允亮医师授课时,提到了医院正在推广安宁照顾,这一信息激发了我的兴趣,使我与安宁疗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知识的引导下,我踏入了这个既温馨又充满挑战的领域。
赖允亮医师的演讲,于“我”心中播下了安宁疗护的种子,孕育着希望。这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使命感的呼唤,揭示了为晚期患者提供关怀与援助的潜力。自那时起,安宁疗护在“我”心中占据了显著位置。
先驱者的引领
赵可式教授被誉为“安宁疗护之母”,在担任癌症病房护理长时,她于下班及休假时段探访末期病患家中。她的行为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在安宁疗护领域树立了典范,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钟昌宏医师在马偕医院推广安宁照顾服务,将国外先进理念以中文形式呈现,为“安宁照顾”这一概念赋予了温馨的名称。他的努力使得本地对安宁疗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并促进了该服务在医院中的实施。
医院的推动力量
马偕医院董事长亲历安宁照护之价值,其夫人不幸因鼻咽癌离世,此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末期病患及其家属的迫切需求。受其激励,“我”投身于安宁缓和医疗领域,致力于提升末期病患的医疗质量及照护的尊严。
尽管初期参与此项工作的医务人员数量有限,然而得益于董事长的大力支持,“我”得以在所爱领域展开工作。这一支持为医院安宁疗护业务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我”致力于社会变革的信念。
病房开创困境
安宁病房设立初期,医疗团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赖允亮医师提出了以“症状缓解”为切入点的策略,然而,这一策略的实施却充满难度。由于末期患者的症状各异,如何有效实施症状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初期病房运营遭遇患者数量不足的挑战。最初数月内,病患寥寥无几。即便医院派来的护理长也因形势严峻而动摇,甚至怀疑病房可能面临关闭。与此同时,邻近医院的医生因利益驱动,拒绝将患者转诊至此,进一步加剧了病房的困境。
观念冲突障碍
在英国求学期间,“我”向安宁疗护领域的先驱桑德斯女士请教,在推广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难题。她表示,部分医生持有不成熟的观念,他们坚信应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延长其生存时间,却忽略了患者临终时的感受。
当时,外界对安宁护理的看法变得消极和带有偏见,多数人认为入住安宁病房等同于等待死亡。这种误解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安宁病房持有疑虑态度,我们为了使患者能够入住,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哄骗和说服,向他们详细阐述安宁护理的益处。
愿景初现曙光
安宁疗护旨在确保临终患者能够无惧无痛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尽管初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仍致力于向患者承诺,将有效控制疼痛,例如在三天内实现止痛。结果,众多患者的疼痛得到了缓解,身体状况亦有所改善。
三分之一的患者康复后能够返回家中,然而他们却选择留驻病房,这源于他们对这里的温馨与关爱的深刻体会。这一现象反映出安宁疗护的初步成果已得到患者认可,预示着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