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临终关怀学词典》英文版启动会议召开。会上,杨友华医师的讲话展现了他在安宁疗护领域的持续奋斗与长时间投入。他的发言使与会者对专家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倾听他的感人故事。

母爱之痛开启医路

1982年,杨友华的母亲不幸因癌症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那时,香港及亚洲地区均未普及安宁疗护服务。家庭经济状况有限,身为弱势群体的杨友华深切体会到了末期病患及其家属的困境。这段深切的悲痛促使他放弃了音乐追求。1984年高考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专业,立志于帮助那些与他母亲相似的末期患者。

投身台安宁疗护事业

1982年年底,台岛安宁照顾基金会宣告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台岛安宁疗护事业的起点。紧接着,在1987年,一位27岁的台北医学院校友杨友华投身其中。他师从被誉为“台岛安宁疗护之父”的赖允亮教授,并在马偕医院放疗科的安宁病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经过五年的实践与锻炼,杨友华前往桃园、屏东等地,辗转于多家医院,与同仁们共同在台岛各地推广安宁疗护,并助力安宁病房的建立。

推动台岛地区立法

60岁医师33年坚守安宁疗护,他的故事为何让人泪目?  第1张

杨友华及其前辈和同仁齐心协力,成功推动台岛地区立法,实现了亚洲首个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的通过。经过持续奋斗,台岛安宁病房数量从一家增至遍布各地,惠及了大量患者。现今,台岛在安宁疗护领域在亚洲处于领先,成为业界的典范。

经验带入中国大陆

2004年4月,杨友华与赖允亮医师联袂前往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临终关怀研讨会”并进行了云南地区的考察。之后,他们致力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成立,并在两岸间积极开展活动。他们成功将台湾先进的安宁疗护模式引入大陆,帮助提升了大陆的安宁疗护水平,让更多的内地临终者得到了关爱与支持。

坚守初心关注患者

许多人认为,与临终者长期接触可能会对情绪造成不利影响,但杨友华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从事台岛安宁病房评估工作时,每当看到患者受到限制,他都会坚持要求评审团判定该病房不符合标准。他始终坚守初心,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他们能够体面地离开人世。

自称真正中国人

杨友华,香港籍贯,于台岛接受教育并工作,在中国大陆致力于安宁疗护领域。他不断重申,其身份是中国人。他突破地域限制,全身心投入安宁疗护工作,目标在于整合两岸资源,以便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

杨友华医师在安宁疗护领域深耕33年,成就了一段传奇。公众对于他远渡重洋推广安宁疗护的看法如何?我们期待在评论区了解您的看法。此外,恳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