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海市政府举办了一场以民生为主题的记者会,该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此次会议对于公众洞悉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未来前景具有显著意义。民生议题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涉及诸多方面。

过去住建领域的民生成果

上海在过去一年致力于发展人民城市,强化了民生工程。该市特别注重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居民生活条件和提升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上海在空间规划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已感受到空间质量的明显改善。例如,2023年,浦东世博文化公园、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等滨水区域和标志性建筑及服务设施陆续完工并对外开放。在注入活力方面,苏州河游船服务已启动,码头正式投入使用,"一江一河"沿岸举办了超过550场文化旅游体育商业活动,吸引了3.18亿人次参观。此外,邮政、银行等公共服务点也完成了升级和改造。

民生保障成果显著,特别是在提升水平方面表现突出。上海市针对公众的迫切需求,推行了一系列核心策略。在“两旧一村”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13.6万平方米的零散旧区得到更新,4697户家庭因此受益。不成套旧住房的改造面积达到了31.1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启动21项。对于“拎马桶”问题,改造工作进展顺利,7589户家庭已完成改造,9个区已解决问题。在住房保障领域,计划新建7.2万套租赁住房,并新增3.03万张床位。

安全韧性增强措施

上海在提升城市风险抵御力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为了保障燃气设施的安全,促使众多居民及非居民用户更换了燃气软管和调压器,并对长达750公里的老化燃气管道进行了更新与修缮。此外,在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上,上海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截至2023年,上海已将134公里的架空线路下地,扩大了69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达标区域,同时,乡村道路整治成果显著,包括对251公里状况不佳的道路和61公里存在安全隐患的沿河道路进行了整治。

打造更优质的滨水空间

上海“一江一河”区域发展成效显著。该区域沿江滨水地带的品质持续优化。众多新颖的滨水地标建筑崭露头角,如普陀半马苏河驿站等。这些地点吸引了众多市民,成为他们休闲锻炼的热门场所。这些滨水区域不仅是建筑,也代表了市民新的生活方式。沿线举办的上帆、上马等活动,为区域注入了活力与生机。游客与居民均乐于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体验。

解决居住难题

居住构成民众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在上海,无论是进行旧住宅区改造或是提供租赁住房保障,均显现出色成效。旧住宅区改造项目覆盖范围广泛,众多居民从中获益。以“拎马桶”等具体问题为例,上海积极推动改造工作,多个区域已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在住房保障规划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资金投入显著增加,为城市工作者提供了稳定的居住保障,新增床位也改善了建设者的居住条件。

保障城市的稳定运行

城市安全与稳定对居民幸福生活至关重要。上海在确保燃气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在众多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和调压器时,若未制定周密计划并高效执行,任务将面临挑战。对老旧燃气管道的更新改造有效减少了潜在风险。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方面,如架空线改造、海绵城市建设、乡村道路整治等举措,均对维护城市稳定有序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一年的展望

上海在新的一年中将持续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其城市更新策略将占据核心位置。该市致力于增强民生工作的强度、效率和关怀度。尤其是,零散的旧区改造项目将全面完成,"拎马桶"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小梁薄板房屋的改造也将基本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将更为丰富,床位数量将持续增加,"一江一河"滨水驿站的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市民的居住感受和城市环境质量都将迎来新的改善。这一预期无疑将激起市民的期待。

上海市在民生领域实现了显著成就,同时制定了清晰的未来规划蓝图。这些成果是否能够切实满足市民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具体需求,尚待观察。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分享个人观点,参与讨论,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