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创新与探索的氛围活跃,科技成就转化领域出现新动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的出现尤为突出。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能更高效地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无疑将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天津滨海新区发布办法

11月初,天津滨海高新区受到广泛关注。此时,该区发布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试行办法》。这一举措标志着该区域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该办法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公布,具体时间为2024年11月初。此举为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微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扶持。预计这一政策将促进更多合作项目的诞生。

天津市天安博瑞科技迅速作出反应。该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了“多运动目标跟踪方法”专利的许可实施合同。依据合同条款,企业可在一年内无偿享有该专利,期满后,将依据实际应用状况来决定是否支付费用及如何进行技术转化。此举成为天津市在该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上的首个创新先例。

高校院所成果待转化

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当前,众多高等学府及研究单位已成为专利资源的汇聚地。据数据统计,这些单位每年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相当庞大。以天津市为例,31所高校合计持有超过2.2万件有效专利,这些专利均被收录进专利资源库。然而,遗憾的是,众多专利未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处于闲置状态。2024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携手其他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高校和科学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自此,各地开始关注并着手整理和利用高校的专利成果。

近期,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专利成果转化领域实现了进展。尽管如此,成果转化仍面临诸多限制。在此形势下,推动科研人员产出更多成果,并确保成果登记和盘点工作高效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对于后续成果的顺利转化至关重要。

先使用后付费的优势

该模式对企业具有显著吸引力。企业得以提前利用成果,从而预判潜在的经济收益。在生产阶段,企业能预见到利润的提升和生产流程的改善。在支付费用时,企业凭借更充分的依据,感到更加放心。以天津天安博瑞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若在一年内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拓展或收入的提升,公司便能据此确定支付的具体数额。

高校及研究机构采纳“使用付费”机制,能够获得多角度的利益。他们无需忧虑专利授权费用难以回收,得益于相关保险产品的支持。同时,专利成果能够顺畅地进入企业,这种转化方式明显增强了科研人员对新成果研发的信心和主动性。

各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

各地正在积极进行探索活动。北京市正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作结构进行优化。在这一体系下,创新主体的转化流程得到了简化,转化可能性从被动提升到了主动且高效。上海市正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授权的改革,同时也在改进专利转化的责任免除和错误容忍机制。在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吸纳和运用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专利成果。

浙江省已构建起以“浙江拍”为品牌的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各地依据自身情况积极寻求对策,同时高效总结经验,力求扫清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并激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

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转化过程要求高度的专业技术,因此亟需政府实施有效的协调与指导。政府有能力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例如,通过组织科技成果对接会,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让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家直接对话,探讨合作机遇。

政府需持续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知识产权得到妥善保护,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才能对成果转化合作抱有信心。若缺乏此类保障,专利可能面临侵权风险,从而影响转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展望科技成果转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