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黑木耳:从神农氏到乡村振兴,千年传承的富民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第1张

近年来,黑木耳在卓尼县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大亮点。这种曾默默无闻的黑木耳,从小规模的试验项目成长为规模庞大、意义重大的产业,记录了卓尼县的发展脚步,成为县域产业振兴的典范。

卓尼县黑木耳产业的燃起火种

卓尼黑木耳:从神农氏到乡村振兴,千年传承的富民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第2张

卓尼县起初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条件,对黑木耳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性种植。这一举措标志着黑木耳产业的初步探索,亦开启了卓尼县在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之旅。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尚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包括那些鲜为人知的山区和自然环境,这些地方孕育着黑木耳生长的巨大潜力。尽管当时黑木耳产业规模尚小,但这一尝试为未来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此期间,科研人员持续研究黑木耳的生长习性,努力寻找其在卓尼县土地上生长繁衍的方法。

卓尼县开展的小规模种植实验并非随机行为。经过对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深入分析,发现该地区具备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温湿度及土壤特性。此外,当地劳动力资源充足。这些有利条件推动了卓尼县在黑木耳产业领域的探索,为其日后发展成为规模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策强力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

卓尼黑木耳:从神农氏到乡村振兴,千年传承的富民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第3张

当地政府陆续发布《卓尼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及《卓尼县“五个万亩”实施方案》等政策。这些政策如同加速器,全面支持黑木耳产业的推进。国家及省州资金支持持续到位,为黑木耳产业提供了稳固的保障。同时,政府设立奖励补助制度,众多投身黑木耳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从中获益。在此期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关键任务,他们是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养殖户等参与者提供了技术支持。

政策的扶持助力,黑木耳产业步入初步发展阶段。以奖励补贴政策为例,众多资金短缺的农户因此获得资助,顺利加入了黑木耳种植行列。在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卓尼县黑木耳产业体系正逐步完善,吸引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向其汇聚。

黑木耳产业的迅猛扩展

2021年,卓尼县将黑木耳产业列为重点项目,种植面积增至3000亩,标志着产业向规模化迈进。2022年,社会对黑木耳产业的关注持续升温。15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秋古、纳尼黑木耳示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扩大至5000亩。2023年,卓尼县美石菇源生产的黑木耳菌棒首次入库,实现自给自足,有效解决了原料供应难题。

2022年的基地投资建设,不仅涉及资金注入,更是对产业模式的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设施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与品质。进入2023年,菌棒的自给自足有效降低了成本,显著提升了黑木耳产业的经济效益。到了2024年,9000亩的种植规模将卓尼县黑木耳产业推向新的高峰,并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标志着产业化进程的开启。

当前黑木耳产业的规模可观

卓尼县黑木耳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已有6家领军企业在此落地生根,其中美石菇源等企业推动了产业的全面进步。2000多座标准化种植大棚有序分布,这些大规模生产设施确保了黑木耳的高产量。年产量超过2000万棒的菌棒生产加工车间也已落成。35家合作社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而25个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则成为了技术展示与推广的先驱。

卓尼黑木耳:从神农氏到乡村振兴,千年传承的富民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第4张

卓尼县黑木耳产业的大规模格局由企业、合作社及基地的紧密合作形成。各环节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领军企业承担市场拓展和生产部分任务,合作社汇聚农户资源,示范基地推动种植技术的创新,三者协同助力产业持续增长与壮大。

卓尼黑木耳:从神农氏到乡村振兴,千年传承的富民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第5张

黑木耳产业的远大目标

黑木耳产业对卓尼居民的经济收入至关重要。该产业如同一条纽带,将农牧民的财务状况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连接。它不仅是收入的保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卓尼县计划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优化产业布局,并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例如,计划利用大峪沟4A级景区的旅游资源,打造现代化的黑木耳生产基地。

依托旅游资源,该战略致力于构建多功能文化品牌。此举措旨在促进黑木耳产业与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同进步。此举有助于推动众多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产业布局,进而增强黑木耳产业的价值与影响力。

黑木耳产业未来的展望

卓尼县黑木耳产业已实现一定阶段成果,然而,其发展之路尚漫长。对于产业能否持续保持增长势头、能否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卓尼县需持续应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对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均构成挑战。您如何看待卓尼县黑木耳产业的未来发展?若您认为这值得关注,请点赞并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