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数字检察工作成效显著:从140到210个模型,挽回经济损失超1200万元  第1张

12月25日,青海省正式发布了数字检察工作的成果。自2023年2月该工作启动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青海省在检察领域内的数字检察工作展现出诸多亮点。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全省范围内的积极推动和深入探索。

检察长负责工程

青海省持续将数字检察视为首要任务,由检察长亲自负责。在此管理体系中,数字检察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推动工作,业务部门引领,检察官负责具体执行。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显著提升了数字检察工作的进展速度。在2023至2024年间,全省数字检察在构建并应用模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模型数量从140个增至210个,办案次数从167次激增至612次,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工作成效的显著提升。

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万

青海省数字检察工作成效显著,不仅体现在案件模型数量和办理次数的提升。全省范围内成功挽回经济损失超1200万元。这一成果切实可见,凸显了数字检察在提高检察工作整体水平、保障青海经济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成为全省持续推动此项工作、部门间积极协作的关键动力之一。相关部门通过严格审查案件,依托数字检察的强大功能,精确打击犯罪,有效追回经济损失。

竞赛成绩优异

青海省检察机关在国家级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表现优异。全省参与竞赛的监督模型达57个,这一数量反映了青海对此项竞赛的积极参与。其中,1个模型荣获二等奖,另有10个模型入选精品模型。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青海省数字检察工作的成效。这一成就还意味着青海已从“借鉴模型”转变为“提供模型”,并在西部省份中位居前列。这一转变体现了青海省数字检察工作从学习经验到自我壮大、再到分享经验的成长历程。

聚焦多种领域特色

青海省的数字检察工作紧密贴合地方实际情况,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推进。在生态保护、社会稳定、民众福祉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具有检察专业特色的监督体系。如海东、海北等地检察机关积极创新,建立了针对黄河、湟水、黑河等流域以及青海湖裸鲤及其洄游区域的生态保护监督体系。这些体系实用性强,通过体系筛选线索,已成功提起公益诉讼132起,发出检察建议101份,并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共同解决黄河流域的环境治理等难题,有效推动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相关工作。

提升干警素能

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为满足数字检察工作持续进步的需求,开展了多场培训和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干警对数字检察工作的认识,并提升其操作技能。干警通过参与这些学习,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数字检察系统,从而在根本层面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锻造一支更符合新时代检察工作要求的人才队伍。

青海省数字检察未来前景如何

青海省在数字检察领域已实现多项成就,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持续进步,检察工作的标准也在不断升级。未来,青海省数字检察工作的创新方向及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青海省是否计划拓展数字检察的应用范围?是否致力于提升模型的精准度和实用性?欢迎读者留言交流,并给予文章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