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灾区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控与快速恢复,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据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青海灾区在积石山6.2级地震后的生态监测方面,已取得新的进展。
监测任务完成情况
在青海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监测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遥感技术对24处森林、草原、湿地进行了类型和面积监测,地面监测覆盖104处,成效显著。这些监测涵盖了灾区相关生态区域及野生动物。同时,监测成果报告初稿已编制完成,为灾后生态评估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数据显示,灾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有序进行,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努力。
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评估中心承担着监测任务的具体执行,在指定地震灾区区域内,对监测目标投入了全部精力。这一系列监测活动为深入调查灾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实施修复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工作依据的方案
为推进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灾区灾后生态环境监测,有详尽的工作计划作为支撑。由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积石山地震青海灾区灾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为监测工作确立了基础和指引。该方案体现了部门间协作的精神,职责划分清晰,协作紧密,确保了监测活动的顺利进行。
根据该方案规定,各部门各尽其责。以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评估中心为例,该中心遵循方案指引,负责执行灾后森林、草原等领域的监测任务。此举体现了政府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其在灾害恢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战略部署。
中心的积极措施
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致力于确保监测工作按预定计划高效推进,主动承担职责并实施了多项有效策略。其中,中心与青海林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青海灾区灾后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专项监测实施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作为行动手册,对监测工作的具体环节进行了详尽规划。
此外,中心主动申请了40万元的监测资金,这一举措确保了监测活动的资金需求。若缺乏资金,监测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该笔资金将用于设备购置、人员派遣等多个领域,构成了监测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物质支撑。
监测方式与指标
此次地震灾区在生态监测上注重科学性与效率。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与地面监测手段。这种监测方法具备全面和多层次的资料收集能力。遥感监测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森林、草原、湿地的整体状况,而地面监测则能提供对当地具体情况的深入洞察。
在指标选取方面,综合运用了监测区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的物种多样性及受损情况等多元指标。借助这些指标,能够精确获取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灾区两个市(州)四个县(市)三十个乡镇在灾后森林、草原、湿地的变化数据,以及野生动物种群的密度、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和动态信息。这些详实的数据对于精确评估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意义重大
此项监测活动对于青海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具有重要意义。从灾后重建的视角分析,对森林、草原等生态要素的当前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精确掌握,是确保重建工作质量的关键。具体而言,通过分析森林面积的变化及受灾情况,有助于科学规划重建后的森林布局。
在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领域,监测湿地及野生动物的数据对于形成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这些数据有助于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并在灾区重建期间防止生态环境受到进一步损害。
呼吁大众关注
积石山6.2级地震在青海引发的生态监测工程至关重要,对灾区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尽管这一举措积极有益,但公众对此认知有限。各位读者,您是否留意过地震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政府在积极行动,公众的关注与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请您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此事,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共同为灾区生态重建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