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广州体育馆的维修改造工程顺利通过了联合竣工验收。这一成就标志着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场馆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作为首个完成验收的场馆,广州体育馆的进展预示着其他场馆也将陆续进入收尾和验收阶段。这一进展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
广州体育馆的多重角色

广州体育馆在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既是蹦床和排球赛事的举办地,亦为轮椅篮球比赛提供了场地。这一事实凸显了其在赛事中的核心作用,众多运动员将在此展开激烈竞争。多个比赛项目在此同时进行,对场馆设施及功能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广州体育馆的应变能力,亦反映了广州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能力。
该改造不仅彰显了体育精神与城市风貌,成功实施后,预计将在国际国内产生正面效应,进而吸引更多体育赛事及游客的到来。
维修改造前面临的问题
广州体育馆在维修改造前存在诸多问题。其设施设备陈旧,场馆存在漏水现象,墙面和地面均有破损,这些状况严重制约了体育馆的正常运作。特别是无障碍设施的不规范和缺失,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运动员和观众的体验质量,同时也对体育馆的安全性能构成了威胁。
大型体育场馆内,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极为关键。设施任何微小的瑕疵均可能引发事故。鉴于此,对场馆进行改造以增强其整体性能显得尤为迫切。
维修改造的基本情况
2024年4月启动的工程,预定完成时间为308天。然而,施工方在247天内便完成了建设。该项目的维修改造面积总计21741平方米,覆盖了1号馆、2号馆等众多区域。工程内容多样,包括拆除和室内装修等。
各方参与建设的工作效率极高,不仅有效降低了时间和成本,而且为第十五届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一成果彰显了建设团队的实力与坚定意志。
无障碍环境改造亮点

本次改造工程特别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该工程覆盖了从停车场至场馆入口的各个区域,全面提升了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度。新增了包括厕位和席位在内的多种无障碍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规范且国际化,同时兼顾人性化设计。
改造后的无障碍环境确保了所有进入场所的人员通行安全。无论个体存在身体还是认知上的障碍,他们都能在此环境中安全、方便地观赏比赛或参与活动。这一措施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与和谐。
岭南特色的打造
此次改造着重融入岭南风格,致力于为公众提供运动场所,成为一大亮点。原有骑楼步行区得到巧妙运用。体育馆南广场的改造同样别具一格,以广场雕塑为核心,增设了木棉花卉坛,使广场更加赏心悦目。
此举既保留了地区的文化特色,又塑造了新的景观,既激发了本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又使外地游客得以欣赏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智慧场馆与绿建理念
运用智慧场馆技术,推动数字化变革,对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有积极作用。这不仅能增强赛事期间及结束后的综合效益,而且在改造过程中融入绿色建筑理念同样值得关注。例如,采用外廊遮阳、顶棚天幕等设计,以及实施被动式节能措施,既提高了场馆的能源效率,又实现了环保目标。
该方案符合当前绿色场馆建设标准,同时为其他场馆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价值。
如何看待广州体育馆的改造举措?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并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