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河川封冻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比往昔,江河封冻时间、水位以及降水量均出现了异常,这些异常现象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及地区发展可能产生何种影响?这一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封冻日期情况
我省主要河流的结冰时间出现了显著调整。牡丹江长江屯段于12月18日8时开始结冰,比往年推迟了24天;汤旺河晨明段于12月20日8时结冰,比往年晚了29天。目前,全省四大主要江河及18条中等河流均已全面结冰。黑龙江干流的结冰时间平均比往年晚1至23天;乌苏里江干流晚15至16天;嫩江干流晚3至22天;松花江干流晚2至11天。这一现象显示出江河结冰时间的普遍延迟。
封冻时间普遍较晚,且差异显著。2024年,嫩江干流库漠屯段最早于11月7日封冻,而汤旺河晨明段最迟至12月20日才封冻。封冻期长达43天,为近五年中封冻时间跨度最长的年份。此现象可能与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
封冻水位不同
江河封冻水位存在差异。嫩江干流封冻水位普遍较低,约在0.30至1.69米之间;黑龙江干流黑河以上段封冻水位略低,介于0.21至0.67米;而黑河以下段则相对较高,为2.09至2.61米;乌苏里江干流整体较高,范围在0.46至1.46米;松花江封冻水位亦有所上升,介于0.03至1.01米。这种水位差异可能对沿海及河岸地区的地形地貌、农业灌溉等方面产生影响,后续变化值得持续监测。
水位高低差异会产生多样化影响。以黑龙江为例,上下游封冻水位的不同会导致水流方向和冲击力的变化,这对岸边防护设施可能构成新的挑战。水位过高时,可能触发洪水,威胁周边居民生活安全;而水位过低,则可能干扰航道运输及渔业生产活动。
封冻期降水状况
在11月至12月上旬的封冻期间,全省的降水量引起了关注。全省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36.8毫米,这一数值比往年的同期数据高出129%。具体来看,鹤岗、黑河、大兴安岭的降水量增加了两倍以上;而齐齐哈尔、大庆、伊春、牡丹江的降水量增加了1至2倍。从流域的角度分析,黑龙江干流区、松花江干流区、嫩江区、乌苏里江流域、绥芬河流域的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增幅在74%至236%之间,其中黑龙江干流区的增幅最为显著。
过多的降水可能对封冻过程产生影响。这种降水导致水量增加,河流可能持续不结冰,封冻时间因而推迟;同时,也可能导致周边农田被淹,对来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因素探究
封冻日期的推迟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温的上升导致河流水温升高,进而导致封冻时间的延长。此外,降水量的增加也可能是气候异常的体现,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更多的水汽输送到本省。
河流的水文特性对结冰状况有所影响。部分河流流速较快,难以形成冰封;此外,河岸植被覆盖程度等条件不同,也会导致结冰时间的差异和水位变化的不确定性。
对生态的影响
封冻时间延后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显著。某些本应结冰的季节未能如期封冻,这可能导致当地鱼类繁殖周期紊乱,进而威胁鱼类种群数量的稳定;同时,这也可能对沿河依赖季节性封冻生存的植物构成挑战。
封冻水位的升降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水位上升可能导致河边动物栖息地被淹没,水位下降则可能缩小水生生物的活动空间。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生物迁移或生物多样性降低。
对生活与发展影响
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影响。由于封冻日期推迟,一些依赖冰面的节日活动难以如期举行;在内河航运方面,封冻日期的延后和水位的不正常可能导致航道变化,从而增加航行风险,提升航运成本。
行业发展和建设可能遭受波及。封冻期降水增加可能对冬季道路施工等户外工程进度产生干扰,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困扰;同时,农业可能因封冻期和水位变动遭遇洪涝或干旱等不同灾害挑战。
读者朋友们,面对江河封冻所产生的影响,您有何看法?若您对此议题有所思考,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同时,也请您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