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际,一项富有情趣且充满温馨的传统习俗备受瞩目。鲤城区的父子们延续着搓圆的家族技艺,将泉州特色融入圆子制作,展现了冬至习俗的深层含义,同时,闽南童谣中对冬至的描绘也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鲤城爷孙冬至搓圆

鲤城区海滨街道金山社区于昨日清晨上演了一则温馨场景。82岁的杨长生与其23岁的孙子杨佳烨共同参与了搓制冬至圆的习俗。杨家历来有此传统,往昔主要由奶奶和母亲负责,然而今年却有所不同,两位长辈携手承担起这一重任。这一行为彰显了家族传统在世代间的传承,也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与协作。即便父母事务繁忙,这一传统依旧得以延续。

新一代人开始承担起举办家族传统活动的责任。杨佳烨对搓圆活动做了详尽的准备,他亲自和面,并使用各种果蔬汁来调配颜色,例如用火龙果汁调红、菠菜汁调绿、酸梅汤调灰。尽管经过一夜,面团略显干燥,但这并未阻碍爷孙俩的热情。

冬至团圆:82岁爷爷与00后孙子携手搓圆子,传统与现代的温馨碰撞  第1张

泉州元素融入圆子

杨长生老人与孙子搓出的圆子形态各异。他们巧妙地塑造出鸡、鸭、狗、鱼等动物形象,以及滴水兽等独特造型。其中,“东西塔”和“簪花”等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图案尤为引人注目。82岁的杨长生是泉州市杨氏戏剧道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在搓圆子过程中展现出的精湛手工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东西塔在他手中迅速成型。杨佳烨也跟随爷爷学习制作传统的“鸡母狗仔”,使得冬至圆子融入了泉州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种融合体现了家庭生活中地方文化的延续。在搓圆这一日常行为中,他们融入了当地文化特色,既增添了乐趣,又在无形中推广了文化。

冬至圆习俗意义

泉州的冬至圆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作为“做鸡母狗仔”习俗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家庭和牲畜的安宁,以及财富和事业的繁荣。据海丝泉州推荐官洪泓先生所述,这一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体现了古人对简朴生活的美好愿景。泉州民众对冬至极为重视,将其称作“冬节”或“小年兜”。此外,冬至圆的享用意味着人们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岁数。

随后,迎大年的准备工作随即展开。依照习俗,冬至一过,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家庭中,清洁除尘、蒸制碗糕、煎炸各式美食等活动络绎不绝。同时,大人们还需着手为孩子们准备新年的新衣等事项。

冬至团圆:82岁爷爷与00后孙子携手搓圆子,传统与现代的温馨碰撞  第2张

元宵圆冬至圆对比

泉州地区传统习俗中,元宵节和冬至节的汤圆分别拥有独特的别称。当地将元宵节的汤圆称为“头圆”,冬至节的汤圆则称作“尾圆”。这种对“头圆”和“尾圆”的重视,寓意着全家人一整年的美满与幸福。这一习俗反映了泉州人对家庭和睦、全年平安的渴望,同时也通过食物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通过观察两个节日的圆子别称,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节日文化的精心塑造。这些圆子从年初至年末,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期盼与设定。

童谣唱出冬至氛围

闽南童谣《冬至》描绘了泉州人庆祝冬至的生动画面。在制作汤圆的过程中,包括碨米、绞粞、搓圆等环节,以及制作猪、狗、金鱼等形状的汤圆,展现了阿母的忙碌身影和敬拜祖先、期盼新年的习俗。每一句歌词都凸显了冬至在泉州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传达了人们在冬至时节的喜悦忙碌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该童谣所蕴含的情感,代表了泉州人代际相传对冬至习俗的深厚情感,它是民间记忆的承载工具,通过简明风趣的语言,传达了冬至习俗及民众的期盼。

传承与发展冬至文化

爷孙搓圆活动不仅限于家庭娱乐,它还象征着冬至文化传承的缩影。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此类地方习俗在家庭中的传承显得尤为珍贵。对于如何保护和弘扬如冬至搓圆这样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目前,众多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有所减少。是否应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途径,将这些文化精髓传播开来?在阅读了这篇关于冬至的温馨故事后,希望读者们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所深思。在各自生活的城市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独特冬至习俗?若存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同时,请点赞和转发,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