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如年”的节日,常激发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渴望。近期,月河街道马军巷社区的邻里中心联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骆驼桥支行,共同举办了“团圆冬至,幸福将至”的小圆子制作活动。此活动旨在传承节日文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别具一格的精神文化享受。

活动背景与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传统节日文化往往易被忽略。月河街道马军巷社区的幸福邻里中心察觉到这一点,旨在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遂决定在冬至这一特殊时期,携手银行举办制作小圆子活动。冬至在民间习俗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次活动的举办,既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增添了居民生活的文化深度。活动受到了社区及邻近单位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众多居民踊跃参与,反映出公众对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的强烈期盼。

冬至团圆,亲手制作小圆子,重温儿时记忆与传统文化魅力  第1张

当前,众多传统节日演变为假日消费的背景下,月河街道马军巷社区的行动格外引人注目。该社区并未将冬至视为平凡的一天,而是从文化延续的角度进行了精心策划。这一举措将如何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社区文化氛围,令人期待。

活动当天的情景

活动日当天,幸福邻里中心气氛热烈。居民们情绪高涨,早早便聚集于此。社工生动地讲述了冬至的传说,使大家沉浸在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之中。接着,居民们开始忙碌起来,现场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制作馅料时,调馅师傅精心调制口味;揉粉师傅则将糯米粉与水完美融合。居民们手法娴熟,迅速将糯米粉揉成粉团。随后,他们将粉团分割成小块,遵循传统步骤,制成盏状,填入馅料,最后收口揉成团。每个制作步骤看似简单,实则融合了时间与力道的巧妙。这些居民如同老手艺人,在制作小圆子的过程中,仿佛在传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氛围热烈,引发众人回忆,上回类似充满传统风情的活动是在何时举行的?目前,我们在商业空间中更多地参与的是简化的民俗仿效活动,而社区自发组织的这类传统活动则更显得纯真自然。

冬至团圆,亲手制作小圆子,重温儿时记忆与传统文化魅力  第2张

居民畅谈感受

徐阿姨感慨万分,表示:“共同制作圆子,让我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并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市面上售卖的圆子并不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自家制作的圆子最为美味。今天的午餐有了着落。”她的言论代表了众多老年居民的心声。

许多居民感同身受,均表示该活动唤起了与家人共同烹饪佳肴的往昔记忆。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家人团聚的时间本就不多,而共同烹饪美食的温馨时光尤为珍贵。此类怀旧的温馨活动,满足了人们对往昔生活模式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追求。

此活动能否在更多社区得到普及?能否让更多的人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活动氛围其乐融融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温馨和谐的气息。居民们面带笑容,互相协助,分享着制作经验和技术。在繁忙而愉悦的制作过程中,邻里间的距离无形中缩短了,社区中弥漫着浓厚的家庭温暖。这种氛围对于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至关重要,它改变了社区邻里间的冷漠状态,让社区成为了一个充满爱心与关怀的大家庭。

当前社区中,邻里间深厚的情感显得格外难得,这或许反映出社区发展中长久以来缺失的关键部分。

活动的多重意义

本次冬至活动具有深远影响。从文化层面看,居民通过亲手制作汤圆,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忙碌中重新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在社区层面,活动显著增强了邻里间的情感,为社区凝聚力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此类活动有助于居民更加热爱他们的社区,视社区为温馨的大家庭,这种归属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推动力。

面对其他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所遭遇的众多挑战,月河街道马军巷社区举办的冬至活动,其是否可作为值得参考的典型实例?

未来的展望

马军巷社区工作人员透露,未来将致力于发掘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方式。伴随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区内老年人比例显著上升,满足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构建和谐社区至关重要。借鉴冬至活动的成功案例,社区计划持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旨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与快乐。具体措施包括举办传统手工编织、老物件分享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操作性强,而且富含文化底蕴。

您是否赞同此类社区活动?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