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善文化进校园:竹竿舞背后的民族交融与爱心传递  第1张

昨天,温州市鹿城区龙方益民学校的操场上呈现出热闹的景象。温州市慈善总会主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的第一站在这个操场上展开。这里洋溢着欢笑,充满着温暖,有着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

揭秘慈善文化进校园:竹竿舞背后的民族交融与爱心传递  第2张

慈善主题活动开幕

揭秘慈善文化进校园:竹竿舞背后的民族交融与爱心传递  第3张

温州市慈善总会等多方承办了此次活动。昨天下午,在学校操场上,一段竹竿舞表演结束后,活动正式开启。现场充满了欢乐氛围。此活动以“像石榴籽一样抱团行善”为主题,目的是弘扬温州慈善精神。这样的活动对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提升未成年人慈善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外获得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

重视慈善教育意义

慈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慈善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爱心的重要方式。在学校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慈善活动,将爱的理念注入心中。学生在成长期间感受慈善的力量,学会感恩社会、父母以及老师。这种感恩教育十分关键。比如,有些孩子之前或许不了解父母养育的艰辛,然而通过慈善文化深入校园的活动,他们能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像贫困家庭孩子的艰难等情况,都会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生活并且怀有感恩之心。

慈善读本赠予学校

活动期间,温州市慈善总会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行动。他们向学校赠予了 300 本《慈善读本》。这一行为意义非凡,这些读本会成为学生了解慈善的途径。学生可通过阅读,更深切地体会慈善。有了这些读本,孩子们在课余等时间能学习慈善知识,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增添慈善相关理念,这对他们建立更理性、更深刻的慈善理解有帮助。学校也会充分利用这些读本,将其融入日常品德教育中。

副会长表达活动期望

温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贝杭临讲话表明,慈善文化进校园属于长远规划。这需要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师生共同协作。他期望借此次活动能激发同学们诸多积极品质,如扶弱帮困、助人为乐等。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学习善、知晓善、践行善,努力成为“善德好少年”。这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导向,让他们清楚自己在慈善文化传播与实践中所承担的角色,并且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社会中践行慈善理念,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义卖活动热闹开展

爱心义卖活动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学生们在现场卖力地吆喝着义卖,他们以漆作画,用水为笔,非遗漆扇 15 元两把。活动现场有多种分工,一部分人负责管理账目,另一部分人负责讲解。现场有 30 余个义卖摊位,其中 18 个是民族特色义卖摊位。学生们将自己的手工艺品、书籍、文具等拿出来进行义卖。温州善亭—三乐亭义工队也参与其中,在现场制作特色小吃。这次义卖有一个较大的目标,所有的所得都会捐赠给温州市慈善总会的“慈善一日捐”项目,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

慈善文化长廊作用

学校开设了慈善文化长廊展示区。此区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学校的慈善风采和慈善文化。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知晓慈善的意义。学生在走过长廊时,能随时随地受到慈善文化的熏陶。看到图片中贫困孩子收到帮助后的笑脸,看到文字里讲述的慈善行动带来的改变,会更深刻地理解慈善能带来的东西,进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学校以后组织的各类慈善活动中。

大家是否觉得这样的慈善进校园活动值得大力推广?欢迎大家进行点赞操作,欢迎大家进行分享,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