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的刘集乡团结村,一个多民族共居的村落,备受关注。该村汇聚了八个民族的居民,他们历来相互支持,和谐共处。但6.2级地震的袭击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各族居民展现的相互扶持令人感动。目前,该地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一大亮点。
团结村震前多民族共居状况
积石山上的团结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地居住着汉、回、保安等八个民族。这些民族群众在此和睦相处。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民族间的美食交流频繁。孩子们长大后在彼此家中游玩学习。每当黄昏时分,村民们便聚集在村广场上交谈与舞蹈。他们早已适应了这种多元而和谐的生活氛围。这种和谐并非短期内形成,而是长期相互尊重与包容的结晶。这里的人们宛如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
震前团结村的基础设施尚有不足,部分民居因年代久远而未得到妥善修缮,某些村道崎岖不平,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尽管如此,当地居民间秉持互助精神,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塑造了村庄特有的乡村景观。
地震后的损害及对群众生活影响
团结村遭受了一场6.2级地震的强烈袭击。地震导致众多房屋瞬间成为危险建筑,村民的居住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例如,赵玉花家的房屋在地震后已无法居住。许多村民家中的传统古董也在地震中遭到损毁。依靠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家庭,其土地受损,家畜家禽伤亡。地震打乱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无法正常入学,成年人也无法安心工作。
交通状况加剧,多段通往外界的关键道路已被切断。救援物资未能及时送达村庄,村民生活必需品出现短缺。此外,地震留下的心理创伤持续影响着居民,他们持续担忧着可能发生的后续余震。
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
团结村集中安置点已投入使用,该点选址考究,四周环山绕水,地形开阔。在12月17日记者的实地探访中,此处已呈现出现代小镇的风貌。各式房屋整齐排列,户型多样,从8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不等,充分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
在建设阶段,综合考虑了众多要素。选用的建筑材料兼具坚固与环保特性。建筑物整体遵循高标准施工规范。每栋住宅均具备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周边配套设施持续优化,水电煤气管道均已铺设到位,基础设施完善。
村民入住新家园的实例
龚顺莲一家对新居表示高度满意。她们提及过去居住在山坡时诸多不便,现已迁入100平方米的大户型。对于四口之家而言,居住空间宽敞。此外,这套房子的总价为24万元,借助国家补贴和低息贷款即可全额支付,入住时无需额外资金。
赵玉花一家的选择同样如此,他们选定了150平方米的住宅,对于四代同堂的他们来说,空间恰到好处。赵玉花在厦门工作,月收入在4000至5000元之间,而她的丈夫收入更高。得益于政府提供的10万元补贴和15万元贴息贷款,他们仅自筹13万元便顺利搬入新居。这一切都彰显了迁入新社区的便利与诱惑。
新家园未来规划建设
团结村的发展前景令人憧憬。来年春回大地之时,该村将塑造展现民族团结的浮雕,并将村委会前的广场改造成同心广场。此举将显著增强村庄的文化气息,为不同民族的居民带来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该村计划集中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例如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或农产品深加工。此外,还计划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从而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新家园中的民族团结新篇
新家园内,各民族群体保持紧密团结。村庄依旧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和谐社区。居民们明白,团结是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无论是就业机会还是文化保护,他们均需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相连。正如龚顺莲所言,新家园仍旧是大家团结友爱的温馨之地。马竞乡长亦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将致力于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请问各位,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村落发展进程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期待读者朋友们对文章给予点赞与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