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传来重要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在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增强政务服务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不仅对当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聚焦简化行政流程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致力于简化审批流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行项目容缺受理在内的六项新举措。这些措施允许在缺少部分前置条件的情况下,项目仍可被受理并优先处理。此外,项目办理部门实行AB角制度,确保在24小时内发放批复文件。这些做法展现了部门强化服务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同时,通过引入电子印章,推动线上审批,减少线下环节,多项改革措施显著提升了企业项目运作的便利性和整体工作效率。

实施项目分类管理

项目分类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的关键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根据项目规模与风险等级采取了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对于规模较小、风险较低的项目,实施了简化流程,实现了快速审批和批准。这种分类管理模式满足了项目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它不仅提升了项目审批的速度,还优化了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确保了重点和紧急项目能够迅速得到处理,进而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活力。

本级权力下放工作

自治区持续推进权力下放进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节能审查和监督检查权从自治区级下放到盟市级,成为一项显著举措。此外,还制定了针对盟市的节能监督检查清单和处罚流程,这一做法旨在缓解监管过程中的压力,并更加注重对结果的监督和运用。此举便于基层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工作安排,激活基层动能,从而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管理,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在基层的深入开展。

健全专家参与制度

该方案为决策过程增添了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要素。此举提升了自治区各级行政部门在决策方面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化程度。通过运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经验,有效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在处理公共事务等关键决策时,方案增强了决策的公信力,确保了决策结果与广大民众的利益相吻合。

大力扩展信用体系

自治区发改委在信用体系建设领域投入显著。他们改进了信用信息的报送程序,既便利了企业,也方便了民众。此外,通过广泛开拓信用信息的应用领域,促进了信息资源在部门间、地域间、层级间的有序、按需共享。这一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诚信经营,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再提速2到5个工作日

为提升审批效率,内蒙古发改委实施了五项新措施,进一步缩短了各项目的审批周期。例如,金属矿山项目的核准时间由原先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同样,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核批复时间也从15个工作日减少至10个工作日。这一加速流程不仅加快了项目的落地和开工速度,更彰显了政府提高服务效能的坚定决心。

读者所在区域是否实施了类似的政务服务革新?诚邀各方留言交流、给予好评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