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间,北京人艺菊隐剧场后台见证了一场不寻常的事件。54岁的面点师傅汤玉新在表演结束后,激动地分享了他的感受。这一幕充满了新奇和热议,因为一位面点师傅竟然登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成为了当晚的最大焦点。
新舞台开启
上周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菊隐剧场举办了第九届“致敬与传承”群众戏剧展演。活动中共有13部作品展出,作品来源广泛,涵盖区文化馆、学校等多个单位。菊隐剧场成为艺术展示的新平台,众多戏剧爱好者得以展示才华。事件发生地在京人艺菊隐剧场,时间为上周末。
自2015年起,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并已成为北京人艺的标志性活动。该活动为众多民众提供了体验戏剧之美的机会,满足了那些热衷于戏剧表演却缺乏机会的人们的心愿。
文化馆的选拔
10月,东城区文化馆对戏剧爱好者进行了选拔。该馆与北京人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下辖17个文化站点。汤玉新是经文化馆筛选,从戏剧爱好者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馆内众多志愿者及社区成员对戏剧情有独钟,然而汤玉新却是个戏剧领域的初学者。
文化馆选定了参与展演的人员,同时邀请了北京人艺的演员提供辅导。这一举措为汤玉新等普通群众打开了接触专业舞台表演的机会,该选拔和培训项目成为连接大众戏剧爱好与专业戏剧舞台的纽带。
汤玉新的契机
汤玉新自幼对艺术情有独钟,故投身于景山话剧社。闻悉文化馆开设培训班,他迅速报名,未曾想,在首年便成功获得角色。这对汤玉新而言,实为千载难逢的机遇。
生活中,他性格内敛,言辞不多。但艺术之爱驱使他勇敢尝试。此次机遇犹如一个转捩点,为他内向性格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培训的收获
汤玉新等戏剧爱好者在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中获得了宝贵经验。培训内容从基础发声技巧和舞台走位开始。这些是戏剧表演的基础,例如,发声训练增强了他们的声音感染力,而走位训练则提升了舞台表演的协调性。
排练进入《雷雨》第二幕的环节。在此阶段,依据排练表现来分配角色。此培训模式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确保每位参与者戏剧技能得以持续提升。
台上的努力
汤玉新在剧中的角色虽仅于尾声亮相,仅展现了听从周朴园指示、拉住鲁大海的行为。然而,自10月起,他便开始严谨地准备,无论是站立姿态还是手臂动作,均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反复操练。
短短十几分钟内,汤玉新与另外七位戏剧同好展现出了精湛的演技。即便其中演员年龄高达72岁,他们仍对角色把握精准,台词表达流畅。这一切成就,都源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演出后的喜悦
汤玉新在演出后的休息室内显得异常兴奋与激动。他赞叹众人的表演出色,且在表演中,大家的情绪状态持续提升。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首次站在如此专业的大舞台上所体会到的情感,从对表演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能站上舞台,他深感收获颇丰。
汤玉新等普通人能感受到的这种经历极为宝贵,那么,其他怀揣戏剧梦想的人是否也有相似的奋斗历程?若您拥有相关经历,请于评论区分享,并给予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