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肌间刺鲫鱼横空出世,口感营养双升级,你敢尝试吗?  第1张

鲫鱼广受欢迎,然而其肌间刺问题却令许多消费者头疼。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推出了无肌间刺的鲫鱼,此成果成为渔业界的一大亮点。

无肌间刺鲫问世

在日常生活中,鲫鱼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处理起来却让人望而却步。今年,一款名为“第五代无肌间刺鲫”的新品种问世。该品种在肉质和营养上与传统的鲫鱼并无二致。对于喜欢鱼类但畏惧鱼刺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据创新团队副首席匡友谊透露,这种无肌间刺鲫在外观和口感上与普通鲫鱼几乎无异。

从民众的饮食视角来看,若无肌间刺鲫鱼得以普及,烹饪过程中人们将不再需过分担忧细小鱼刺的存在,此举或将导致众多家庭在菜肴选择上产生变化。

攻克难题之路漫长

自2009年起,该团队着手进行相关研究。他们选取鲫鱼和鲤鱼作为研究对象,从基因角度切入,深入探究肌间刺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关键基因bmp6对鱼类肌间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无数次实验,2020年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无肌间刺鲫鱼。2022年,第二代无肌间刺鲫鱼问世,实现了肌间刺去除率100%的突破。这一漫长的研究过程考验着团队的耐心和专业,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成果展示的时刻。

在黑龙江水产所的实验室,科研工作者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诸如精密仪器操作等繁重任务。匡友谊等研究人员每年需进行上千次显微注射操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技术应用多样化

创新团队不仅局限于鲫鱼的研究,还将该技术扩展至鲤科鱼类多个品种。例如,包括鲤鱼、草鱼、银鲫以及鲢鱼等。2022年1月及2024年7月,多批次鲤、鲫无刺新品种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现场评审。这一成果的获得,标志着相关技术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

这一突破具有深远影响,鲤鱼作为鲤科关键食用鱼种,若无肌间刺鲤鱼得以普及,有望在水产市场扩大占有率,为养殖者创造更多收益,并提升水产加工厂的运营效率。

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

世界首次成功培育出无肌间刺鲫鱼新品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突破结束了学术界长达50余年的关于“肌间刺是否可培育”的争议。在我国水产育种领域,这标志着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为渔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成果有望吸引更多资源流向渔业研究,同时激励众多年轻科研人员投身此领域。究其原因,该突破揭示了水产科研领域尚存巨大发展空间。

后续工作规划

团队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制定了更详细的计划。匡友谊强调,将致力于培育无刺且生长速度更快的鱼类品种。同时,将开展不育品种的研究,以防止无刺鱼逃逸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还需完成一系列生物安全评估流程,预计耗时5至10年。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科学规范,保障无刺鱼养殖推广的安全性。

从环境角度出发,若无刺鱼逃入自然水域,未进行人工育种,可能会干扰原水域鱼类的繁殖,进而影响生态平衡。因此,这些规划显得尤为关键。

期待无刺鱼的未来

目前,无肌间刺鲫若要在适宜水域推广,必须完成生物安全评估程序。这一评估环节耗时较长,尽管如此,我们对其前景抱有积极期待。

请问各位读者:您是否对无肌间刺鲫感兴趣?期待您的点赞、评论与转发,共同关注无肌间刺鲫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