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带量拟选结果揭晓。该结果显现出多方面优势,同时也引发了对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多款注射液低价拟中选
12月12日公布的拟中选信息表明,多款注射剂的单价预计低于1元。例如,特布他林注射液的5ml:2.5mg规格中标价为0.89元。此外,还有一些注射剂的单价甚至低于0.2元。这种低廉的价格将显著降低患者用药的经济压力。在参与集中采购的药品中,超过一半为注射剂,注射剂在本次采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模式下的“以量换价”策略,显著推动了低价现象的出现。在众多企业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企业为确保药品质量,普遍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竞争手段。这一策略导致众多药品价格显著降低。
超九成降幅引人注目
间苯三酚注射剂作为解痉药物,其申报资格企业数量已增至36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其中,该药物的最高申报有效价格为2.8805元。四川海梦智森的报价降幅高达92%,而其他8家拟中选企业的报价普遍低于一元,最高仅为0.58元,与最高效申报价相比,降幅几乎达到80%。这些数据充分揭示了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态势。
该降价幅度在整个医药界激起波澜。这一现象揭示了企业对集中采购市场的关注。为在集中采购中取得优势,企业持续削减利润,力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此外,这也间接表明集中采购在药品价格控制方面发挥了显著推动作用。
集采的基本逻辑
本次集采的核心策略为“以量换价”。主要针对专利已过期、多家企业生产且竞争激烈的药品。此模式通过大规模采购以降低药品价格。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10次集采活动,累计涉及435种药品。其中,第十批集采的品种和数量均为历次国采之最。
从宏观角度分析,该逻辑的执行有助于医药资源分配的优化。它推动企业开展价格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提升药品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构建一个健康的医药市场循环。
临床使用便利性提高
本次集中采购在临床应用方面更重视操作的便捷性,例如对基本药物的规定进行了特别标记。同时,在生产与供应方面,实施了更多的保障措施调整。过去,那些未被选中的企业产品规格和包装,只有在下一年续签时才能加入供应清单;而今年,一旦被选中,新增的规格即可直接加入。
此次调整展现了集采在持续优化中,对临床需求综合考量的合理性。它全面评估了患者及医院的使用状况,不仅有效降低了药品成本,还增强了药品供应的精确度和持续性,从而对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集采对质量的影响
2024年9月,社会广泛讨论了进口创新药与国内仿制药之间的疗效差异。在此次集中采购中,众多入选产品为国产仿制药。此次采购活动旨在提高患者用药水平,推动通过质量及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大规模取代未评价药品。这一变革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高质量、更可靠的药品。
该措施促进仿制药业发展,可助国内药企增强研发及生产实力。长远而言,此举措亦有助于打破进口创新药在特定领域的市场独占,减少患者对进口高价药品的依赖,进而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防串标规则的影响
第十批集中采购在招标和围标方面实施了限制措施。例如,针对申报相同品种但来自不同企业的情形,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则受到相应约束。对于仿制药而言,这些规则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仿制药的供应厂家数量较多。
该规则的颁布将促进行业资源的集中。这将促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标准化,降低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推动企业从单一的价格战转向综合实力的竞争,进而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水平。
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指导各地及入选企业执行中选结果实施,旨在保障2025年4月全国患者能够使用到集中采购选出的产品。关于这一集中采购的结果,我们向广大读者征询意见。我们期待您的点赞和文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