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深圳市举办了一场职工智慧竞赛——即2024年深圳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的决赛。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和职工的参与,其中不乏亮点,且后续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展现了创新力量的强大。

决赛入围规模

12月10日,76家企业的一线职工共计1300人,携带着163个项目进入决赛。这一数字反映了决赛的参与范围之广和职工参与的热情之高。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和职工对创新的极大关注,他们精心筹备项目,使得众多入围者得以在决赛中亮相。这些职工身处生产一线,他们的创新成果更贴近实际,展现出实用性和贴近生活的创新理念。

76家企业1300名职工角逐创新大奖,谁能脱颖而出?  第1张

众多一线职工在各自领域脱颖而出,获得参与决赛的资格,这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们将在决赛舞台上展示个人成就,并有望借此获得更多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竞赛赛道设置

该竞赛设立了“五小”创新项目、创新工作室项目以及综合创新项目三大类别。这一安排覆盖了广泛的创新领域,确保各类创新项目均能参与评选。选拔过程包括理论培训、现场演示、专家评审和互动交流等环节。各个赛道分别针对不同领域,其中“五小”创新项目赛道专注于小型发明和创造,而创新工作室则侧重于团队的研究成果。

新的创意和经过团队精心培育的创新成果,均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展示平台。参赛员工及其团队将在各赛道上竭尽全力,凸显各自成果的独特价值。

优胜者的奖励与机会

本次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将有机会加入“深圳工匠”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员工提供更多资源和成长机遇。此外,这些优秀项目将优先被推荐至广东省职工创新成果交流、广东省职工“五小”创新竞赛、全国职工“五小”创新项目、中国专利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等多个平台。

76家企业1300名职工角逐创新大奖,谁能脱颖而出?  第2张

深圳职工不仅可在本地拓展事业,更有机会迈向全省乃至全国舞台。他们的创新成就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体现了对职工创新成果的高度评价。

竞赛的联合主办与目的

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承办了此次竞赛,深圳市质量协会予以协助。众多机构的参与反映了对此赛事的高度关注。竞赛目的在于发掘一线职工为主导的创新成果。赛事旨在鼓励职工关注前沿、关键和重要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进行技术攻克、革新、协作和创造。此举有利于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进而促进深圳市的整体创新发展。

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职工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此类竞赛有助于汇聚职工的创新潜能,为城市的进步带来新的活力。

参赛项目前期数据

自2024年起,深圳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竞赛一经启动,便吸引了186家企业的一线职工共计5000人,携带着574个项目投入竞赛。其中,“20+8”产业集群的创新成果项目有351个,占比超过61%。这些数据揭示了竞赛的广泛吸引力和显著影响力。竞赛覆盖了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食品药品在内的多个行业,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参赛项目数量众多,反映出员工们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参与热情。这些项目不仅具有原创性、高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赛项目的经济与专利成果

历年参赛项目累积产生的创新效益超过三百五十七亿三千万,并收获了九百八十七项专利。这一系列数据显著反映了员工创新的实际贡献。这些创新成果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而且已经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专利数量上得到了体现。

这种由职工主导的创新竞赛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具有何等重大影响?欢迎各位踊跃发表意见、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