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郑州市民小晗轻而易举地煮出了美味可口的粥,这一切得益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默默奉献。自2014年12月开始,南水北调工程为郑州提供了水源,目前郑州主城区约九成的居民生活用水源自“南水”。那么,这股水源是如何输送到千家万户的?泵站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像王琳珺这样的工作人员,他们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
泵站在供水流程中的关键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在总干渠分水口门流出,接下来必须通过泵站。以中原西路泵站为例,它坐落在小晗家附近。该泵站内多台机组同步运行,在巨大泵房中。泵站负责将水提升至输水管道,随后水流进水厂,经过处理最终供应至千家万户。泵站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中转环节。此外,在中原西路泵站附近,可见总干渠内清水缓缓流淌,微风拂过,波光闪烁。该泵站肩负着重大供水使命。
泵站运作与民众日常生活用水紧密相连。一旦泵站出现故障,供水系统将遭受影响。居民用水将面临挑战,例如小晗可能难以享用丹江的甘甜水源。这进一步突显了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90后守泵人王琳珺的工作日常
中原西路泵站有一位90后的值班员,名叫王琳珺。该泵站负责接收南水北调中线23号分水口门的水流。王琳珺在此岗位工作了六年。采访她时,她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持测温枪,正在与同事监测机组轴承温度。中原西路泵站拥有8台泵,自投入使用后功能持续增强。自2014年12月起,泵站开始向柿园水厂供水;2015年1月起,向常庄水库补水;同年6月起,向白庙水厂供水。平均每天向柿园、白庙两座水厂供水约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
王琳珺完成温度等监测任务后,将前往高低配电室进行巡检。在机器的轰鸣中,她需高声报告工作进展。尽管看似寻常,她的职责实则至关重要。这些微小的数据关乎郑州众多居民的供水安全。她忙碌的身姿,正是她对工作热爱的体现。
初入泵站的茫然与成长
王琳珺现已成为泵站事务的专家,但初入泵站时,她却对各项工作感到迷茫。初来乍到,面对繁杂的任务,她感到无从下手。幸运的是,单位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她进行指导。王琳珺本人也十分勤奋,下班后持续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经过不懈努力,她从一名泵站新手逐步成长为行业专家,并在泵站岗位上贡献了重要力量。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坚守泵站六年的资深职工,她实现了自身的蜕变。
这份成就非一日之功,得益于资深员工的指导与个人的不懈奋斗,她逐步攻克了诸多技术及知识难关。起初,她可能仅能胜任基础辅助工作,而现在,她已经能够自如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和日常任务。
泵站24小时不间断值守的意义
泵站运作具有特殊性,要求全天候有人值班。其日常工作内容繁杂且至关重要,包括闸门控制、水位监控、设备维护和日志记录等,均需井然有序。这些环节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泵站的正常运作。每小时需对运行状况进行记录,遇故障等异常情况需立即记录并上报。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以便在机器故障等紧急状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若无人看管或看管过程中发生操作错误,泵站运行可能受阻。具体来说,可能出现水位调控异常、设备故障无法及时维修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干扰泵站向水厂供水,最终可能对市民的日常用水造成影响。
守泵人的辛苦背后是供水保障
王琳珺工作勤奋且辛劳,完成机组旁的任务后,还需继续在配电室忙碌。她每次工作完毕,总是汗流浃背。泵站中像王琳珺这样的守护者并非仅有。正是这些员工的辛勤付出,使得像小晗这样的用户能轻松享用南水的便利。他们每日在机器轰鸣和复杂机械设施中工作,保障泵站的正常运行。
他们致力于确保“南水”工程顺利抵达千家万户。尽管工作艰辛,他们仍旧坚守岗位,默默贡献。若非他们的努力,郑州地区的南水北调供水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
关于泵站工作及供水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水时往往忽视了泵站这一环节,更鲜少意识到像王琳珺这样的工作人员正默默付出。我们是否应更加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南水?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泵站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
在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故事后,市民们是否应从个人做起,增强节水意识,同时留意基础设施的保养?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本文,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无私奉献者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