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复旦大学校园中,一项重要活动成功举办,即庆祝“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成立25周年”的学术座谈会。这一活动在新闻传播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一个显著亮点。
会议背景与主题
202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了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论坛。这是学院成立95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论坛聚焦“面向数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体系创新”这一主题,这一主题紧密关联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动向。在数字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推动新闻传播学的自主体系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此次学术会议肩负着对历史进行回顾以及对未来进行展望的双重使命。会议旨在对博士后流动站过去25年的发展成就进行梳理,同时探讨在数字化潮流中新闻传播学的新发展趋势。
流动站的历史地位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此类流动站之一。这一创举为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成立以来,该流动站持续稳健发展,现已成长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规模最大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
历经数年辛勤努力,流动站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成功造就两百余名博士后。这支庞大的人才阵容,为新闻传播学的进步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科研实力飞速提升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能力显著。该站持续发展,独树一帜,成为全国新闻传播领域内唯一连续被评为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其成就业界公认,极为显著。
2024年的成果尤为突出。截至目前,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团队成功获得1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这一成绩凸显了该流动站在科研竞争中的强劲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博士后们卓越的研究能力与积极的探索精神。
联合培养工作发展
流动站科研能力在站内得到加强,并且主动寻求校外合作机会。该站与外部机构的联合培养项目进展迅猛。众多行业关键机构已与流动站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至2024年,合作单位包括上海文广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出版传媒、时代出版集团、浙报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等。
该联合培养项目已成功培育出约四十位博士后。此模式与行业紧密对接,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党委书记表示博士后重要性
在开幕致辞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强调了博士后群体的重要性。他强调,博士后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力量。自多时以来,博士后们在学院科研及其他领域贡献显著,其成就难以抹去。
新闻学院为增强博士后团队的团结,提升对学院工作的辅助作用,特别成立了博士后党支部。此举旨在更有效地运用博士后的集体力量。
站长谈流动站发展历程
孟建教授,作为博士后流动站现任站长,对流动站的发展历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指出,今年正值流动站成立25周年,将庆祝活动与学术研讨相结合,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创新精神,又充满人文关怀。
孟建教授对首任站长丁淦林教授的开拓性贡献表示深切怀念,并对第二任站长童兵教授在十多年间持续推动流动站处于学科前沿所做的努力表示诚挚感激。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回顾,同时也为流动站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各位读者,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关于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您认为需要在哪些领域推进创新?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见解。若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请记得给予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