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黔西南州坐落于北盘江边,其在水土保持和防止石漠化方面的成果引人注目。这些成果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水土保持规划的统筹
黔西南州位于珠江流域南北盘江流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该州高度重视规划与协调工作。自2016年起,政府积极整合资源,各级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水土保持规划的落实。该规划实施科学合理,布局精准,为后续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多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标志着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在类似区域的治理过程中,能否借鉴这种规划协调的模式,值得关注。
兴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18年,黔西南州兴仁市开展了针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全面治理项目。项目投资1250万元,成效显著。工程有效减少了土壤流失,对当地土壤资源保护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工程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修建了机耕道、蓄水池、堡坎等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补充了水源,还使土地更平坦,极大地便利了农业生产。该项目在乡镇推广的潜力,值得进一步观察。
多种项目的实施机遇
黔西南州主动抓住多个项目实施的机会。自2016年以来,已有45个流域治理与坡耕地整治项目陆续启动。特别是“珠治”试点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的重点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些项目的推进中,形成了一种以小流域为单位,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针对珠江流域南北盘江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这种项目模式是否可以更广泛地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安龙小流域治理工程成果
2016年,黔西南州安龙县水土保持工程进展良好。治理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覆盖面积达86.04平方公里。同时,该地区种植了201.94公顷的红樱桃树。该工程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还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治理效果。此模式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当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2240元。然而,此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小流域,还需深入研究。
普安泥堡河小流域治理成效
2021年,黔西南州普安县楼下镇泥堡河小流域的治理工程正式开启。项目涉及1800亩土地,专用于茶叶栽培,由韩红林这位种植专家主导。韩红林的经营成效显著,年收入平均高达98万元。此种植活动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并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那么,韩红林的种植模式是否能在普安县全面推广?
册亨坛坪河小流域治理效益
2022年,册亨县坛坪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展现出显著成效。该工程包括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整治工作。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斐然,治理率高达85.63%,有效减轻了土壤侵蚀,提升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此治理方式是否适用于其他相似流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黔西南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至4656.9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71%,比2015年降低了9.17%,缩小了462.5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2.29%。该州实施治理与发展的并行策略,通过水保项目的推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健全的水土保持体系,新增总产值约7505万元,经果林种植推广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黔西南州的水土保持方法是否值得借鉴?欢迎读者发表评论、点赞并分享,以提升黔西南州在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领域的卓越成就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