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时段,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该院披露了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及家庭领域的司法工作成就。这些成就亮点纷呈,且其影响持久而广泛。

整体审判案件数据概览

过去三年,全市两级法院在少年家事审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计审理婚姻家庭、赡养等案件15218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07起。其中,兰州中院独立审理婚姻家庭、赡养等案件860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1起。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在特定时间段内,该市中级及基层法院处理案件的数量规模。

在860起已审结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有246起案件通过调解方式结案,这一比例达到了30%。这一数据表明,在少年法庭处理家庭相关案件的过程中,调解机制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这也显示出在相关案件的处理中,柔性司法手段的应用比例相对较高。

婚姻家事案件中的司法理念

少年法庭在处理婚姻家事案件时,充分运用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该理念主张“柔性司法”和“实质解决纠纷”,并在案件处理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比如,对于家庭纠纷,法庭通过温情调解来解决问题;在亲情出现裂痕时,则运用柔性司法手段进行修复。这一做法旨在实现社会、法律和政治效果的有机融合,以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法庭将调解矛盾、阐释法律、修复情感视为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审理的核心任务。在不断完善“四化”工作体制的过程中,法庭还创新了“1+2”调解模式。该模式旨在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家庭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特点

兰州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涉刑事案件时,采取了独到的审判策略。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身份特点,法院在刑罚执行上展现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法院亦未忽视对未成年受害者的特别关照。这种双方面的保护机制,彰显了司法的公正与公平。这亦表明法院依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制定了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审判方法,以确保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未成年人的法治保护伞

兰州法院为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实施了多样化策略。自“兰法·守望未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于2023年10月设立以来,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少年法庭已向500多人次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和“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超过20份,举办家庭教育指导活动20余次,并与40多人次签署了“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参与的当事人,法院还提供了视频连线等便捷服务。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技能。

司法服务的多方面体现

法院的成果不仅反映在案件处理数量及方法上。法院通过行使审判职能,持续创新工作模式,强化青少年和家庭案件审判力度,有效提升了全市此类审判的质量与效率。此举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法治满意度。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法院为“强省会”战略的实施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为该省坚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支持。

未成年司法保护品牌打造

兰州法院针对少年审判工作实际,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预防犯罪、法律保护、判后辅导、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法治宣传”六大功能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这一体系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少年家事审判工作的优质发展。该体系全面涵盖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所有领域,从预防措施到保护措施,从辅导工作到宣传推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保护网络。

此处有一疑问需与各位探讨,关于兰州中级人民法院在少年及家事审判领域,尚有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或强化?期待各位踊跃发表意见,并欢迎对本文进行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