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桥上人潮涌动,其中可能包含牛津大学出版社新创词汇“脑腐”所指的那类群体。漫步桥上,环顾四周,众多人正低头刷手机,他们似乎深陷于毫无价值的网络信息中,这一现象正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伦敦桥上的行人
伦敦桥上每日行人络绎不绝。上班族步履匆匆,游客则悠然赏景。众多行人边走边用手机,此景已成为现代社会常态。手机对现代人生活至关重要。但不少人在手机上浏览的内容缺乏价值。在伦敦桥,有些人看似享受科技便利,实则可能深陷“脑腐”之境。这种状态在专注刷手机的行人身上尤为明显。
伦敦桥上行人举止反映出,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与科技进步显著影响了信息获取模式。信息获取渠道增多,然而其中不乏低质量且无价值的内容。
“脑腐”词汇的诞生
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日宣布,“脑腐”成为2024年度词汇。该词意指“个体精神与智力水平的下降”。这一现象源于大量接触无意义或缺乏挑战性的网络信息。在2023至2024年间,“脑腐”一词的使用量激增,增幅高达230%,这一显著增长显示出该词汇正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采纳。同时,这也揭示了诸如在伦敦桥上行人沉迷于无价值内容等行为日益增多。
该词汇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在当前社会,网络信息内容广泛传播,短视频和朋友圈中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大量接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不经意间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懈怠。这种懈怠正是“脑腐”一词所要描述的情境。
历史上的“脑腐”
自1854年起,“脑腐”一词便已出现。美国作家梭罗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便提及了类似观点。他指出,英国曾尝试救治土豆腐烂,为何不设法治疗脑子的腐烂?这表明该概念历史悠久。然而,当时并未像现在这样普及。如今,“脑腐”一词再次被提及,并被用来描述现代社会中过度沉迷于无价值网络内容所带来的后果。
自历史时期至当代,“脑腐”一词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不同年代人们对精神状态相似问题的认知演进。历代民众均对精神可能出现的退化现象保持警觉。
“脑腐”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
“脑腐”一词起初在众多年轻人中间于社交媒体流行。社交平台信息传播迅速。一旦某个现象被感知并有了相应的描述性词汇,该词汇便能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目前,此词已普遍用于描绘社交媒体等媒体上低质量、低价值内容及其影响。例如,众多社交群组中,人们常用“脑腐”指代那些仅传播无价值搞笑视频或谣言的账号。
社交媒体在词汇传播及社会现象界定方面展现出显著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年轻群体作为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对“脑腐”一词的广泛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家对“脑腐”的看法
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教授,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将“脑腐”视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但他也强调,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脑子腐烂”的真实存在。他进一步分析,这个词汇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网络世界的反感以及对社交媒体的忧虑。卡斯珀·格拉思沃尔,牛津大学出版社语言部的负责人,通过分析牛津年度词汇的演变,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轨迹。回顾过去20年的牛津年度词汇,可以看到从2013年的“自拍”一词,社会对互联网文化的关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专家们从多个视角对“脑腐”进行解读,旨在帮助公众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这一词汇的深层含义。
专家们的研究涵盖了从理论到社会现象的多个层面,为公众提供了对“脑腐”这一概念更为深入的理解视角。
其他候选热词
今年新增的候选网络热词包括“又端又装”、“动态定价”、“知识背景”、“浪漫奇幻”以及“电子垃圾”,除“脑腐”之外。这些词汇揭示了社会各领域的现实问题,例如“电子垃圾”揭示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电子废弃物问题。这些热词与“脑腐”一起,共同构成了描述当前社会网络、生活和文化等现象的词汇库。
这一整个候选热词的列表展示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您是否察觉到周围存在类似“脑腐”这一表述的现象?不妨留言点赞并转发本文,让我们共同研究这一引人入胜的社会学术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