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7号线项目尤为引人关注。该线路是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中,唯一一条南北穿越黄河的关键线路。在“穿山越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诸多挑战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线路整体情况

凤凰南路站是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的起点,而济北站则是终点。该线路贯穿了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天桥区以及起步区等多个区域。其服务范围广泛,对城市交通网络至关重要。线路南北走向,需穿越9种地层、3处断裂带、16个一级风险点及57个二级风险点。此外,它还需横跨9条河流,并多次穿越铁路和地铁。这些数据揭示了地质地貌的复杂程度,也预示着线路建设将面临重大挑战。

地质条件对线路建设的影响显著。不同地层状况要求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同时,风险点的存在显著提升了安全施工的挑战性。

数智指挥中心的展示

数智指挥中心地质博物馆区域内呈现一景。展示柜上,一排玻璃瓶整齐排列。瓶内盛放各式土块与碎石。瓶身标注了图案、取样站点、施工阶段、土样名称及性质等详细信息。此细节揭示了济南轨道交通建设的严谨态度。每一土样均承载着对线路建设至关重要的数据与信息。这些土样是施工历史的见证,为后续施工调整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展示反映了建设团队在科学态度上的严谨性,通过精确标注土壤样本信息,为后续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坚实保障。

揭秘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穿越黄河的地下巨龙,如何破解地质迷宫?  第1张

硬岩地层的应对措施

凤凰南路站至历下广场站的施工区域,硬岩地层构成了一项重大挑战。该区域岩石强度极高,盖子山和转山的岩石强度甚至高达166MPa。面对这一挑战,济南轨道建设团队并未放弃。他们选用了土压/TBM双模盾构机。该盾构机融合了TBM和土压两种掘进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盾构机在硬岩地层掘进效率低下、TBM难以适应复合地层的难题。此双模盾构机性能卓越,最大掘进速度可达每分钟80毫米,总功率高达1400千瓦,是国内同类设备中功率最大的。该设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掘进速度,标志着济南双模盾构机2.0时代的到来。这一创新举措展现了轨道建设技术的进步,并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方案。

技术创新对于克服特定地质挑战至关重要,而双模盾构机的投入使用则是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次有力展示。

黄河滩建设的挑战

济南地铁7号线,作为我国首条横跨黄河的地铁线路,在黄河以北的一期工程建设中遭遇了新的难题。该区域的地下地层主要由粉土和粉质黏土构成,部分区域为细沙、粉沙和淤泥质土等软土地层。这种地质特性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弱,易于产生变形和沉降现象。这如同在摇晃的地基上构筑稳固的建筑物,其难度显而易见。此地质环境对盾构施工和基坑挖掘造成了显著的风险,当地的建设人员形容为“在黄河滩涂淤积区建设车站,在液化土层中修建地铁”。

在处理这一复杂地质条件的过程中,施工队伍采取了主动措施。他们利用三轴搅拌桩对地连墙两侧的槽壁进行了加固,并实施了端头井中板的逆作方案,确保了地连墙成槽的质量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方法体现了施工团队在复杂情况下的应对智慧和实际能力。

对城市的意义

揭秘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穿越黄河的地下巨龙,如何破解地质迷宫?  第2张

济南地铁7号线的建设对于济南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该线路的完工有助于丰富济南的地铁网络,增强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并促进各区域间的紧密联系。这一举措对市民日常出行及城市内部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均具有显著影响。比如,居民南北往来的通勤时间有望大幅减少,区域间的商业往来也可能因交通改善而变得更加活跃。

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城市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的过程。

未来发展的期待

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建成备受期待,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市民和关注者普遍关心,7号线能否如期完成?其建成不仅影响济南城市形象和交通布局,还关乎居民出行质量。我们期待建设者克服困难,早日完工,服务公众。同时,我们鼓励读者参与讨论,关注7号线建设进展,并分享文章,扩大关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