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股寒潮即将来临,气温将显著降低。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蔬菜安全越冬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这一议题直接关联到市场蔬菜的供应状况。徽州区迅速响应,农业农村局已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蔬菜种植基地,开展防寒工作,全力确保蔬菜供应,展开了一场保卫战。
农技人员深入蔬菜基地
黄山市徽州区临河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当地蔬菜供应的关键来源。近期,徽州区农业农村局的农业技术人员抵达了临河创新家庭农场。农场内栽种了西红柿、莴笋、辣椒等多种蔬菜。2023年12月15日,农技人员深入大棚,对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检查。该基地的蔬菜种植面积较大,所产蔬菜不仅满足本地需求,部分还销往邻近地区。他们的检查工作非常细致,对每个大棚都进行了逐一的观察。
农技人员的检查并非草率从事。他们依据作物生长特性的不同,提出了专业的保暖措施,这对于蔬菜的保温至关重要。加固棚架、检查棚膜等行为,旨在为蔬菜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条件。
针对作物提供防寒建议
临河创新家庭农场中,各类蔬菜的防寒措施各异。西红柿的种植过程中,重点在于精确控制温度和维持适宜湿度。农技专家提出,应增强棚架稳定性,以抵御强风可能造成的棚子倾覆风险。2022年,当地部分菜农因棚架不稳遭受了损失。莴笋对寒冷有一定抵抗力,但低温条件下仍可能受损,因此需特别检查并修复破损的棚膜。
辣椒苗培育过程中,若湿度控制不当,易导致病害发生。因此,在冬季保温的同时,务必确保通风换气。此外,合理使用地膜可显著降低热量流失。这些措施均源于农技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对农民生产具有显著助力。
家庭农场负责人的反馈
徽州区创新家庭农场的主管吴元龙对农技人员的辅导表示高度满意。随着寒潮天气的临近,此类气候对蔬菜生长有显著影响。吴元龙提到,农技人员多次提供指导。农场严格按照指导意见执行,包括通风、覆盖薄膜、排水等措施。目前这些措施效果显著。若蔬菜生长顺利,预计明年正月前后,西红柿和莴笋将进入市场销售。这不仅将丰富市民的饮食选择,也为农场带来经济收益。
农业农村局积极应对寒潮
徽州区农业农村局对寒潮天气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该局及时向农户发布寒潮预报和预警,提前告知农户寒潮即将来临,相关信息发布始于2023年12月初。此外,他们组织了对蔬菜大棚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批次、多点的排查工作。徽州区拥有众多蔬菜大棚,包括大小种植点,排查工作全面展开。
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旨在为蔬菜的生长营造优越环境。他们清楚认识到,蔬菜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联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对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土肥站负责人措施介绍
徽州区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人凌志龙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低温天气的应对策略。首先,对于露天农田,必须做好疏浚排水工作,以防冬季降雨积水导致蔬菜根部腐烂。据数据统计,以往因农田积水造成的蔬菜受灾面积曾高达数百亩。此外,对于温室大棚,夜间防寒和抗冻是关键环节,通过增加薄膜覆盖层数来维持适宜温度。例如,临河村的一些温室大棚已采用三层薄膜覆盖,有效提升了室内温度。
在白天,必须及时进行通风和采光以减少空气湿度。据测量,实施此措施后,部分温室内的湿度可从原先的过高水平80%降至适宜的60%左右,进而保障蔬菜安全越冬,让民众能够安心迎接新年。
保障“菜篮子”的意义
确保蔬菜安全越冬对市民而言,关乎“菜篮子”的稳定供应。徽州区人口约十余万,日均蔬菜需求量达数吨。蔬菜供应短缺将导致价格波动上升,进而增加居民生活成本。从宏观角度分析,这关乎社会平稳度过冬季的关键环节。徽州区的蔬菜供应保持稳定,同时亦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各位读者,请问您所在地区是否实施了维护“菜篮子”安全的措施?期待您的评论、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