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学术界应用存在利弊。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近期,复旦大学对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制定了新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
AI技术的双面性
在教育和科研界,人工智能技术被普遍视为一项有力的辅助工具。众多高等院校采纳了这项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协助科研等。例如,在文献搜索等任务中,AI能够迅速从庞大信息库中筛选出有用资料,从而为学者节省大量时间。不过,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AI同样引发了一系列潜在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缺乏明确规范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可能利用AI生成论文内容,这种滥用行为可能加剧学术不端现象。
学术的核心要素为创新与诚实。随着AI技术能够轻易地生产论文内容,这对学术的纯洁性构成了重大考验。真正的学术成就,理应是学者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深思熟虑的成果,而非AI所产出的作品。
复旦大学的新规定
11月28日,复旦大学在其教务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项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试行规定。规定中详细列举了AI工具的类别,涵盖了生成式AI以及辅助型AI等多种形式。这种明确的分类有助于对各类AI工具进行有效管理。
本规定明确规定了可采纳的使用范围和准则。例如,学生在获得教师许可,并确保不干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的前提下,可以使用AI进行文献的查找和整理等任务。此类规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AI在恰当界限内辅助学生进行论文撰写的实践。
禁止使用的范围
复旦大学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使用的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关键领域。其中,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如研究方案的设计,严格禁止使用AI辅助工具。这些环节是衡量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指标。以算法框架的构建为例,学生需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细致的计算等步骤完成。
确保原始数据与原创结果图像等不受AI工具的生成或修改至关重要。AI若对图像等资料进行改动或自主生成,学术数据的真实性将难以保证。此外,禁止AI直接创作论文正文及致谢内容,这同样是确保论文真实性的一种措施。
使用时的披露责任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若运用AI工具,需遵守相关规定。他们需在承诺书中详细列出相关信息,包括所使用的AI工具的名称及版本。这样做便于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追踪到相应的工具,确保责任明确。
承诺书中需明确指出使用时间及具体目的。如需借助AI查找特定知识,应具体标注时间段。同时,AI工具产出内容的相关信息亦应详尽记载,这对审核过程极为关键。
责任与署名规定
论文作者作为学生,需对文中AI生成的部分承担最终责任。即便内容系AI辅助生成,若出现任何问题,责任亦归咎于学生。同时,AI工具不得被认定为作者或合著者。该规定确保了学术署名的规范性。
确保毕业作品的原创性及学术诚信至关重要。学生需避免借助AI工具违背学术规范,务必维护学术原则,提交符合甚至超越标准的本科毕业论文。
此规定的意义
复旦大学的新规定展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此举措提示众多高校需关注AI在学术写作领域的规范管理。众多高校正面临相似挑战,复旦大学的行动或许将推动其他高校加速制定相关政策。
大学生群体明确了规定的界限,知晓了在论文撰写中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则应坚决避免。此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观念和规范意识。
您对复旦大学对本科生论文中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举措有何看法?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