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辆普遍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逐渐成为标准配置,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严重问题亦不容忽视。众多驾驶员误将此功能当作无人驾驶,由此引发的依赖性心理正日益增长,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累积。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扭转这一危险的趋势?

智能辅助驾驶现状

智能辅助驾驶≠无人驾驶:驾驶员盖被子睡觉,安全隐患大增  第1张

目前,众多新能源汽车普遍装备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中,自适应巡航等辅助功能为驾驶提供了便利。但L3级、L4级自动驾驶技术尚处于试点阶段,且仅限于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仅作为辅助工具,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市售车辆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激活后,司机无需操控油门或刹车,然而,驾驶员仍需紧握方向盘以掌控车辆,并持续留意道路状况。然而,许多驾驶员并未充分意识到这种操作模式间的根本差异。

驾驶员的错误认知

众多司机过分信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部分人甚至误以为自己可以完全放手,驾驶过程中出现打盹现象。此类情况频发,他们误将辅助系统当作主要操控手段,忽视了自身驾驶职责。

据调查,众多驾驶者因车企的宣传而产生误解。他们未能意识到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这种误解无疑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车企宣传误导

部分汽车制造商在推广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时,出现了对消费者造成重大误导的现象。例如,某些企业将自动驾驶功能模糊地描述为L4级,而实际上,该功能仅限于特定区域内的行驶。此外,一些宣传声称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无需接管,但根据现行法律法规,驾驶者双手仍需握住方向盘。

夸大及错误信息导致消费者对车辆功能产生重大误解,未能准确指导消费者了解所购车辆真实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现实中的危险

在现实交通环境中,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复杂路况时,装备有“自适应巡航”等高级功能的车辆,往往会出现车道偏离、车距判断错误等问题。若驾驶员未能及时采取行动,事故风险将显著增加。

在测评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驾驶员出现“睡觉”状况,部分车辆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更有甚者,车辆可能继续进行打灯变道操作,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感到担忧。

如何改进

驾驶员需提升意识,明确自身法定职责,并持续坚守驾驶岗位。严禁持有“放任自流”或“驾驶时入睡”等潜在风险观念。需明确,在现有技术及法律框架内,应知所进退。

车企在技术层面需实施“强化提示”与“严格监控”,以提升对驾驶员的监控力度。这包括采用更精准的驾驶员状态检测方法,而不仅仅依赖方向盘转动或手握力检测,以杜绝驾驶员利用漏洞,以及防止方向盘套等装置欺骗系统的情况发生。

未来期望

无人驾驶技术虽备受期待,但尚未实现普及。当前,产业政策在制定时需更为审慎。鉴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尚不成熟,亟需配套政策予以规范与制约。

汽车制造商需强化安全意识底线,同时,驾驶者需紧握驾驶操控。在此情形下,您是否认同需对违规驾驶者实施更严厉的惩罚?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观点、点赞以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