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临近,艾滋病患者的遭遇和当前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感染者阿珍的经历,充满了无助与抗争,但如今她已重拾希望。这一转变背后,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感人故事。
阿珍染病经历
阿珍曾热衷于运动,性格诚实。在十年前,她在一家西餐厅工作时,因与交往不久的男友发生一次性关系,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短短一个月内,她连续三次发烧,这让她这个一直保持健康的人感到非常困惑。原来,大约70%至80%的艾滋病患者在初次感染后的2至4周内会出现发热、头痛等急性期症状。然而,阿珍并未意识到,病毒正在她体内破坏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阿珍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餐厅组织献血活动中,她主动参与了献血。然而,献血后仅一周,疾控中心通过短信通知她前往疾控中心,这才得知自己已被感染。她无法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会患上这种疾病。
染病后的消沉
阿珍在得知自己患病后,无人可以倾诉,她不敢将这个消息告知家人。内心充满了不甘,她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陷入了持续的消沉之中。在那段消沉的日子里,她独自一人承受着痛苦。她拒绝接受治疗,直到9个月后才突发带状疱疹。这种剧烈的疼痛让她意识到逃避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她必须接受治疗,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在这段时间里,她如同在漆黑中孤独徘徊的旅人,迷失了前行的方向。数月的沉沦让她的生活丧失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身体状况亦持续恶化,她的世界似乎被无边的黑暗完全笼罩。
阿珍开始治疗
2014年,阿珍启动了抗病毒治疗程序。起初,她的情绪依旧低落,内心充满不快。艾滋病这个沉重的负担压在她的肩上,让她难以轻松地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然而,这却成为了阿珍重新拥抱希望的起点。尽管内心的阴霾难以消散,但治疗为她的身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在这段期间,治疗对她而言如同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她开始密切留意自身的健康数据。尽管她的情绪依旧低落,但经过治疗的介入,她的身体逐渐获得了与疾病抗争的能力。
来到广州重生
2017年,阿珍抵达广州,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涯。这一转变,标志着她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座城市,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曙光。命运仿佛赋予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阿珍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广州,这座充满包容性的城市,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勇气。
阿珍逐步走出了往昔的阴影,情绪不再低落。她开始主动迎接生活的挑战,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新工作、新环境的融入,使她逐渐恢复了生机。
成为红丝带之家志愿者
阿珍因机缘巧合,加入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行列。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她表示,自两年半前开始担任志愿者以来,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阿珍深知,患者在初获确诊时,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她对待入院病人如同朋友,借助个人经历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她向患者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医院在HIV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成功率已高达98.6%。这一数据旨在向公众展示,艾滋病并非不可战胜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同样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
现状与未来展望
阿珍每隔三个月会进行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目前这些指标均处于良好控制状态。此外,这些检测及所需药物均免费提供。这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与生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保障。
艾滋病已从“绝症”转变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症。对于像阿珍这样的积极接受规范治疗的感染者来说,他们的预期寿命与常人相差无几。阿珍曾单身十余年,她乐观地表示,年底可能会有令人欣喜的消息。她对未来满怀期待,同时也为其他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针对如何使艾滋病患者更顺利地融入社会,社会应采取何种措施?如有见解,敬请于评论区发表。同时,亦请为本文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