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谓的“跨境媒人”以介绍外籍妻子为幌子,促使众多国内单身男性赴海外寻求伴侣并步入婚姻殿堂。然而,此类事件中财产损失与情感伤害并存,频发的悲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

涉外婚介兴起

全球化进程加速,促使部分人士转向跨国婚姻的探索。不法分子趁机发现了潜在的盈利空间。2018年,福建的周某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巴基斯坦相亲视频,费用低廉。山东的李某意图开展婚介业务,与周某一拍即合。李某负责国内事务,周某负责海外对接,一条龙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此类跨国婚介服务模式在各地逐渐兴起。众多人将其看作是解决国内单身男性婚姻问题的创新方法。然而,他们却未注意到其中潜藏的严重风险。

不完全的统计显示,该跨境婚介服务在当时部分网络平台上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者。众多人对这一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彩礼费用高昂,使得娶妻的成本巨大,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跨国婚介机构所宣传的低成本婚介服务,对这些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轻信宣传

涉外婚介吸引单身男青年的方式有哪些?首先,它们运用了宣传策略。例如,未婚男青年王某在国内多次相亲未果,35岁仍未成婚。当他看到李某在朋友圈和快手平台上发布的宣传广告时,内心涌起了希望。此外,王某在国内娶妻需要承担彩礼、购房购车等高额费用。相比之下,李某宣传的外国媳妇费用仅需十几万元,性价比极高。

此外,李某向王某展示所谓的“成功案例”,并对流程进行了详尽说明,承诺若合同签订后未达预期效果,将退还款项。李某拥有合法的营业场所和执照,这让王某感到其业务正规且值得信赖。通过这些手段的连续使用,众多单身男性青年,如王某,逐渐陷入了骗局之中。

出国相亲遭遇

王某支付了定金,随即踏上了出国相亲的旅程。遗憾的是,他在巴基斯坦逗留了三四个月,不仅未能迎娶佳人,原本的金钱也未能收回。潘某和张某遭遇了相似的境遇。在巴基斯坦期间,他们依照周某的安排,经历了加入宗教、安排相亲、支付彩礼、举行婚礼等一系列程序。三人总计花费了超过37万元,金钱消耗巨大。

跨国婚姻生活中,问题接连不断。王某透露,婚后新娘只热衷于购买物品,对回国一事却只字不提,两人见面机会也寥寥无几。潘某的未婚妻突然失联,而张某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新娘的家人甚至指控他们拐卖人口,这导致他们被当地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周某更是被拘押了数月,境遇十分凄惨。

回国维权艰难

王某等三人返国后,期望李某依照合同退还款项,然而,大部分资金已转交周某及新娘,李某无力偿还,最终选择自首。警方随后逮捕了周某。然而,由于案件涉及两国,境外人员取证困难重重。此外,彩礼多采用现金交易,资金去向难以追踪,追赃和取证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变得异常艰难。众多遭遇相似的人们同样面临这一困境,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举步维艰。

涉外婚介不合法

刘奎芬指出,在我国,从事涉外婚介活动是违法的。然而,许多人对这一规定并不知晓。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不足,才敢于公然进行涉外婚介活动。相关部门亟需加强相关法律规定的宣传,引导公众远离非法涉外婚介。单身青年若选择合法的国际婚恋途径,比如通过正规的国际婚姻介绍所(在国家允许其经营的前提下)、具有严格审核机制的国际交友网站等,或许能降低此类诈骗事件的发生率。

当前,涉外婚介诈骗案件频发,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有效遏制?

防范于未然

单身男性青年需增强风险辨识能力。不应仅因价格低廉或过往案例而轻易相信跨境婚介服务。应积极查阅相关政策和婚姻登记流程等资讯。家庭成员亦应协助审查,而非急于解决婚姻问题。同时,网络平台需强化监管,对涉及跨境婚介等风险内容进行有效管理。社交平台不应成为诈骗者的滋生地。唯有各方携手合作,方有可能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率。在此,亦向读者提问,关于如何遏制跨境婚介诈骗的扩散,您有何良策?欢迎积极留言交流,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让更多人意识到其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