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领域,调解协议效力保障问题往往成为难点与痛点,尤其在商事调解环节。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当事人权益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还直接关联到调解工作的权威性。近期,杨浦区司法局对此进行的探索,为解决该问题贡献了新的思考方向。

杨浦区矛盾重重的调解局面

长期以来,调解协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风险。例如,在服务合同争议中,即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也可能出现一方未能履行承诺的情形。以李先生为例,他拖欠了七年物业费,尽管经调解同意支付,但仍可能面临未来违约的风险。这种现象揭示了当前调解机制保障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物业公司对调解结果持怀疑态度,担忧维权成本上升。

在处理此类纠纷时,调解组织面临较大挑战。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调解协议框架内,若对方拒绝履行承诺,调解方不得不重启诉讼流程。这对那些长期受纠纷困扰且渴望和解的双方而言,无疑加剧了困境,严重削弱了调解工作的成效。

杨浦区司法局的新举措闪亮登场

杨浦区司法局面对这一挑战,展开了主动的探索。他们以精确的问题定位和目标引领,在推进司法确认工作深化的同时,尝试采用“调解+公证赋强”这一创新的调解协议效力保障方式。以近期案例为例,调解员向李先生介绍了“调解+公证赋强”机制。该机制明确指出,一旦公证处对调解协议出具公证书,若一方未履行协议,即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该举措显著提升了调解协议的权威性。以本次物业公司与李先生的纠纷为例,在实施公证赋强后,通过调解员与公证员的紧密合作,成功确保了调解协议的有效性,消除了物业公司的疑虑,同时为财务状况不佳、需分期付款的李先生等人群建立了信任的基石。

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路径探索,化解 7 年物业纠纷  第1张

机制试点的多样成果与多起成功案例

自10月该机制试点启动以来,实际成效显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成功促成一起医患纠纷和一起涉企纠纷通过“调解+公证赋强”程序得到解决。此举为调解协议的依法依约执行增添了多重保障。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该机制在各类纠纷解决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医患矛盾等敏感问题,得益于该机制,实现了更为和谐的解决。在企业纠纷领域,该机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矛盾,确保了企业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争议得到合理处理,从而避免了矛盾加剧,维护了健康的商业环境。

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机制夯实底蕴

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路径探索,化解 7 年物业纠纷  第2张

杨浦区并未急于行动,而是以理论研究为起点,稳步加强制度根基。在前期,该区成功举办了强化调解协议效力保障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中,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市局相关部门及法院、公证处的负责人,以及调解组织的代表。来自不同领域的这些专业人士共同进行了深入研究。

盖房之前,稳固的地基至关重要。专家们基于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观点,这些见解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机制在理论层面得到了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保障。

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路径探索,化解 7 年物业纠纷  第3张

完善的机制执行与部门间的高效联动

他们以机制构建为核心,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积极与区域法院立案庭、执行局以及杨浦公证处建立联系。经过细致沟通,明确了机制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业务处理的流程。此外,还制定了公证赋强实施的具体细则,并发布了工作指导文件。

尤为重要的是,已设立公证员与执行法官的前置指导机制。比如,在处理纠纷时,公证员将参与调解,确保调解协议的规范性与合法性;执行法官则参与公证赋强环节,确保后续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阻碍。各相关部门有序协作,有效提升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以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的实际效果

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路径探索,化解 7 年物业纠纷  第4张

杨浦区司法局始终坚持以实际需求为指引,致力于实现服务的实效。该局充分发挥调解和公证服务的独特优势,推出了调查提存、远程办理等多项便民服务。这些服务极大地方便了那些不便亲自到场或急需办理业务的群众。

为此,他们特地组织了公证赋强专项培训活动。在此次培训中,区级资深调解员负责与街道调委会进行专人对接,实施“一对一”辅导。这一举措旨在确保工作人员对这一创新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

杨浦区司法局在推进“调解+公证赋强”机制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计划与区法院及杨浦公证处深化合作。该机制将持续优化,并逐步向商业领域拓展。然而,在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模式以确保商业主体权益得到保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对本文进行点赞与分享。

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路径探索,化解 7 年物业纠纷  第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