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吸系统疾病病例显著上升,儿科就诊患者数量显著增长,这一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儿童医院夜间急诊挂号人数接近600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日门诊和急诊的总就诊人数超过5000人,其中约六成患者患有呼吸道疾病,当前形势令人忧虑。

各年龄段患儿主要病因

北京及上海的儿童医疗单位呼吸科接诊的病例中,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他们多因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就医;而3岁以下儿童则更常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就诊。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亦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这些结论源自医生对大量病例的观察与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同时,这也提示家长需根据孩子的年龄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种类,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考虑到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扰,尤其是在疾病高发季节。

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严重性存在差异,这给医生的诊断工作带来了额外的难度。医生必须准确识别病原体,以便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肺炎支原体为例,它有时会与其他病原体相混淆,因此,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对于提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抗生素≠消炎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家长必知的用药误区大揭秘  第1张

用药误区堪忧

部分家长对用药存在误解。他们误以为“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则无效。以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例,对支原体感染无效。数据显示,滥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可能损害儿童健康,还可能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等严重问题。

抗生素≠消炎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家长必知的用药误区大揭秘  第2张

医生反复指出,在儿童仅限于家中观察且未进行病原体检测的阶段,不应擅自用药。尽管医嘱如此明确,仍有众多家长擅自为子女用药,他们普遍认为感冒时需服用抗生素。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科学的用药原则,同时也加剧了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现象。

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当前,大量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呈现耐药现象。十年前,耐药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已达约60%,近两年该比例已上升至约90%,这一趋势值得重视。耐药性的出现导致治疗难度加大,处理起来更为复杂和困难。

抗生素≠消炎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家长必知的用药误区大揭秘  第3张

《2023年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的严格遵循至关重要。新型四环素类抗菌剂,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属于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作为替代疗法。这些药物在治疗耐药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医患双方均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拍背辅助痰液排出

呼吸道感染患儿痰量有所增加,拍背有助于病情改善。对于年幼儿童,家长抱起拍打背部是适宜的方法;年长儿童如能配合,坐位拍背更合适。拍背时,应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进行,避免脊柱和肾脏区域,实施快速且规律的轻叩。

监测显示,患者的心跳速率保持在每分钟100至120次之间,整个治疗过程历时15分钟。每进行两分钟的背部拍打后,患者有权利进行短暂的休息。这种简单的操作有助于松动痰液,使孩子更容易通过咳嗽将其排出体外。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这种方法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实施这种护理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多种方法。首先,保持手部清洁至关重要,应避免用未洗净的手接触口、眼、鼻。其次,咳嗽或打喷嚏时,必须正确遮住口鼻。另外,在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住宅每天应通风2至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饮食均衡及适量水分摄入应予重视,同时,保持适度体育锻炼以塑造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尽量减少与呼吸道症状者的接触,若接触不可避免,务必采取个人防护措施。这些做法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扩散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

发现传染症状后的应对

家长在察觉孩子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症状时,应当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是每位家长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他们需要学习基本的判断技巧,以便准确判断何时需要就医,并清楚医疗机构的检测和诊断标准。若孩子病情轻微,可先进行家庭护理;若病情恶化或无改善迹象,则需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

家长们,近期呼吸科就诊人数不断攀升,对此现象,您有何见解?另外,烦请为本篇文章点赞并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