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江苏南京溧水区洪蓝街道,村民杭巧云与分离64年的弟弟扎拉嘎木吉在溧水区洪蓝街道重逢。这一感人故事,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阔别多年,姐弟俩的相聚充满了感动,不仅凸显了亲情的坚韧,也展现了其穿越时光与空间的考验。
失散多年的姐弟
11月16日,南京溧水区洪蓝街道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村民杭巧云站在一条色彩鲜艳的横幅下,目光在人群中穿梭,最终发现了弟弟的身影,泪水顿时如泉涌。她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悲惨遭遇,母亲离世,父亲外出寻找弟弟至今音信皆无,她只能独自在泪水中度过。与此同时,尽管行动受限,扎拉嘎木吉依然努力从轮椅上起身,与姐姐紧紧相拥,共同流泪。这一刻的相聚,汇聚了多年的深切思念。
在杭巧云的家中,扎拉嘎木吉为姐姐细心挑选并亲自为她戴上了一对源自内蒙古的定制手镯。他向姐姐娓娓道来在内蒙古度过的六十余载时光。这并非单纯的分享,更是一种对过去六十四年时光的深情弥补。这一幕,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
寻亲之路的开启
2018年,四子王旗“国家的孩子”聚会落幕之后,扎拉嘎木吉对寻亲的渴望日益增强。这一愿望源自他对自身身世的探寻以及对江苏亲人的深切怀念。在此过程中,公安民警与江苏寻亲志愿者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经过不懈努力,通过DNA比对,确认了扎拉嘎木吉与南京亲人的血缘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与科技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若非DNA大型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安部于2021年启动的“团圆行动”,此次寻亲的成功或许难以如此顺利。
回家前的告慰
在启程前往南京之前,扎拉嘎木吉向都贵玛老人传递了这个好消息。得知这一喜讯后,都贵玛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感慨万分,七十岁高龄还能找回失散的亲人实属不易。同时,她坚信南京的亲人看到扎拉嘎木吉和孩子在内蒙古幸福生活,心中必然充满喜悦。为此,都贵玛老人特意准备了1000元的红包,以此表达对扎拉嘎木吉寻亲成功的祝福。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老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老人对他的关爱如同母亲般无私。
重逢后的欣慰
杭巧云在见到弟弟的瞬间,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她深知,弟弟的幸福感消除了她内心的忧虑。此外,她还透露了计划前往内蒙古,亲自感受弟弟的生活环境。杭巧云一家对都贵玛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由衷地赞美老人的伟大,将扎拉嘎木吉视为自己的孩子。这些真挚的情感流露,充分展现了这份跨越地域和民族的亲情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恩之情。
归乡的回访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抵达四子王旗。不久后,他前往探望都贵玛老人。他携带着南京亲友精心挑选的礼物。面对情绪激动的都贵玛老人,她因扎拉嘎木吉成功寻回家族根源而感到非常喜悦。这一行动不仅彰显了个人的寻亲团聚之喜,而且生动地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背后的往事与佳话
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被迁移至内蒙古大草原,这一迁徙事迹广为流传,被誉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1961年,19岁的都贵玛肩负起养育28名“国家孩子”的重任,其中扎拉嘎木吉是她照料的最后一名。因此,她被尊称为“草原额吉”,并在2019年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如今,这些“国家孩子”已步入晚年,对寻亲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的寻亲成功率不断提升,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在促进家庭团聚方面的不懈努力,也彰显了显著成效。
您是否曾感受过与亲人重逢的温馨瞬间?我们衷心期待您的点赞,共同回忆并分享这份充满温情与感动的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