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呈现了一幕感人场景。在该院康复病区的康复大厅内,病人们正紧密跟随医护人员的指导,积极投入康复训练。现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他们的康复成效显著。尽管训练过程艰辛且痛苦,但他们毫无怨言。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王英歌。
海外归来报效家乡
王英歌,一位医学博士,曾在海外求学工作十年之久。接到家乡的“招募令”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发展。这一决定彰显了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她意图将所学先进知识用于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今,像她这样愿意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发展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她放弃了国外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回到家乡面对未知的发展机遇,这种精神无疑为众多医生树立了典范。这种舍弃国外舒适生活选择家乡发展的情感驱动力,令人敬佩。
回国后,她的职业生涯始终被一种回馈家乡的信念所驱动,这信念促使她不断进步,并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立神经康复病区
王英歌,作为康复领域的专家,扮演着关键性的领导角色。她深知,在扬州,众多脑卒中、帕金森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遭遇重重挑战。鉴于脑卒中、帕金森病患者康复需求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她毅然决然地率先建立了神经康复病区,并成立了康复科。这一行动极大地便利了患者。在此之前,众多患者需在多个科室间辗转,耗费大量精力。如今,在她所建立的康复病区,患者可以享受到卒中急诊、卒中ICU、卒中病房、卒中康复的一站式服务,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康复的效率,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患者相处融洽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内,王英歌在病房与患者交流的画面充满温情。查房时,她似乎与每位患者都相识多年,能迅速说出他们的名字和病情,轻松地与他们闲聊,关切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这种互动让患者们倍感亲切,为病房增添了诸多温馨。面对如此真诚的医生,患者们心怀感激,"谢谢王主任"成为他们最常说的话。实际上,这反映出王英歌不仅提供医学治疗,还在精神上给予患者关怀与温暖。
优质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实例
近期,一位70岁的李奶奶,患有帕金森病,身姿佝偻,步履蹒跚地步入王英歌医生的办公室。经过细致的诊断与分析,王医生迅速为李奶奶制定了专属的康复治疗方案。仅两周的物理综合康复训练后,李奶奶未服用任何药物,康复效果显著。她的腰部变得笔直,病痛明显减轻。出院之际,李奶奶满怀感激,紧握王英歌医生的手,连连称赞王主任有效缓解了她的病痛。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王英歌医生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
引进新技术获奖
2019年,王英歌针对传统帕金森病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如以药物为主、居家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等问题,引入了“基于ICF框架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这一创新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技术展现出显著优势。正是这一技术引进,使王英歌荣获扬州市级新技术引进奖。她强调,该技术通过结合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还促进了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和家庭。
若该技术得以全面普及,有望为众多帕金森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然而,现阶段尚需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推广和宣传。
基层健康知识科普
王英歌不仅在医院开展救治工作,更将普及健康意识视为己任,将其使命拓展至基层。近期,她率队深入老城区某社区,如常举办“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活动中,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社区老人传授了“救命4步骤,黄金3小时,切记2件事,发现1异常,速拨120……”等专业知识。社区居民对此反响热烈,积极参与,讲座结束后,众多居民纷纷围拢过来向王英歌咨询健康问题。在基层社区,她被誉为“健康使者”,此类健康知识讲座已成为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在电台节目中,也常能听到她的声音,传播脑卒中预防等健康小贴士,助力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这位杰出的医学专家,在持续助力医疗领域进步的过程中,亦以温情抚慰着每位患者及市民的心灵。各位读者,您是否身边也有这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生?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及留下宝贵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