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耕地的高效保护和合理运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耕地“非粮化”问题长期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增长。在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
深入核查全面掌握现状
武乡镇充分认识到耕地“非粮化”图斑核查工作的重要性,并迅速采取行动。镇农办和自然资源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力量雄厚的核查团队。2023年,该团队着手对上级反馈的图斑进行逐一排查。面对众多地块和图斑,工作量十分繁重,工作人员不惧艰辛,深入每一块涉及土地进行核查。他们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实现了对每个图斑、每块面积的细致核查,力求不放过任何问题点。这种全面的核查工作,有助于准确把握武乡镇耕地“非粮化”的真实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核查工作需要众多人员的协调与协作。镇农办的工作人员对各村耕地情况有深入了解,他们运用专业特长,协助他人更准确识别农作物种类等关键信息。同时,驻村领导和干部凭借深入群众的工作优势,精确收集村民关于耕地使用的看法。这些信息整合后,共同描绘出一幅全面的耕地现状图。
科学整改保障群众权益
武乡镇在推进整改工作时,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原则,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有序进行。该镇依据《耕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保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例如,在某村,针对地形较为简单且村民配合度高的地块,优先开展整改工作。在整改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对耕地未来收益的合理要求。自2023年以来,已有多个地块经过整治,恢复了粮食种植的适宜条件。
武乡镇在整体工作流程中,对验收环节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当耕地整改完成后,便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展开验收。只有通过验收的耕地,才会被正式销号。这种严格的工作流程,确保了所有经过整改的耕地均符合粮食种植的标准,有效避免了整改工作的形式化,并有力推动了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稳步实施。
广泛宣传提高群众认识
当地政府不仅专注于切实的整改措施,而且对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武乡镇采用了多元化的宣传手段,自2023年起,在村中主要道路口挂起了横幅,内容集中于耕地保护政策和粮食安全意义的宣传标语。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走进每家每户,分发易于理解的宣传资料,详细向民众阐释保护耕地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意义。
村民大会的召开,作为一项关键的宣传手段,具有重要意义。会上,工作人员通过详实的数据,阐述了种植粮食作物相较于其他作物所具有的长期价值,指出粮食作物的稳定供应有助于维护物价的稳定。此类宣传活动,使广大村民深刻意识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进而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非粮化”现象的发生。
分类处置逐个解决问题
武乡镇在处理“非粮化”问题时,遵循“分类处置、逐步整改”的原则。该问题涉及众多成因和现状各异的图斑。工作人员逐一进行了现场核查和证据收集。在2023年的工作中,他们构建了详尽的问题记录。比如,针对因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非粮化”现象,工作人员主动与农户进行沟通和协商。
农户被引导认识到粮食作物种植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主要种植花卉的农户,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尝试间作套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模式。针对村里部分农户种植永久性树木等对粮食种植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我们在充分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与农户共同研究并探讨逐步淘汰非粮食作物、恢复粮食种植的可行性方案。
统筹兼顾确保稳定发展
武乡镇在整改工作中将耕地保护与社会稳定视为同等重要的两大目标。2023年全年,该乡镇在推进工作时,着力协调这两大方面。首先,必须坚定推进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整改,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其次,还需全面考虑农民在整改期间的各种权益,例如对因提前移除经济作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合理补偿。
武乡镇在整改完成后,面临确保耕地不再出现“非粮化”或荒废的挑战。为此,该镇设立了跟踪制度,对相关地块进行定期复查。此外,他们不断向农民普及粮食种植的收益,旨在确保耕地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利用。
未来持续保障耕地安全
经过一系列工作,武乡镇在处理耕地“非粮化”问题上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然而,面对未来,挑战依然存在。在未来的发展中,武乡镇能否持续投入资源以防止耕地“非粮化”?这需要乡镇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同样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粮食安全将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对本文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