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拜访了“鲍鱼大王”吴永寿的活水运输船。海风轻拂,船行海上。在福州鲍鱼产业的辉煌成就中,吴永寿的贡献不容小觑。我国鲍鱼产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福州的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而连江的份额更是显著。这些成绩背后,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创新的历程。
从门外汉到行业领军
吴永寿自称是“农民”,却从对鲍鱼一无所知的状态成长为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的执行会长。他所带领的团队,更是成为国际鲍鱼协会的理事。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不断取得突破,在养殖规模、产量、产值等多个方面均位居首位。这一切并非偶然,吴永寿勇于尝试,敢于做出大胆决策,自1997年起便开始建厂育种、养殖。
吴永寿所在的团队持续奋斗,其中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吴永寿在鲍鱼行业中稳步上升,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
南鲍北养新模式
自2010年起,我国启动了“南鲍北养”的接力养殖模式。鉴于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显著差异,这一模式孕育了独特的优势。每年四月,鲍鱼从南方向北方迁移至山东,以避暑度夏;而到了十一月,它们则南下至福州,以过冬。吴永寿指出,这种模式成功突破了季节的限制。目前,在连江地区,这种养殖模式已被大多数养殖户所采纳。该模式不仅满足了南北两地对鲍鱼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顺应自然条件所进行的创新举措。
该模式本质上融合了资源优化与产业创新的要素。它充分利用了南北的气候环境优势,并在实际操作中持续演进与优化。这一环节对于鲍鱼从养殖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发展至关重要。
鲍鱼苗的迭代
追溯历史,连江地区起初并无鲍鱼养殖。随着科研机构的入驻,于1987年设立了海珍品养殖基地。经过科研团队的持续努力,至1992年成功采用杂交育苗技术,培育出了“福州芯”黑鲍。这一成就彰显了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此外,广受欢迎的“绿盘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体型庞大,堪比成人手掌大小,生长迅速,且耐受高温。
该品种的推出,打破了以往大型精品鲍鱼和高端干鲍被国外野生鲍鱼所垄断的状况。此举标志着本地鲍鱼育种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效改善了鲍鱼生长周期长、不耐高温等难以控制的特性。
经济带动作用
吴永寿所在的中新永丰公司已率先开展尝试,其中“绿盘鲍”的比例在返销的鲍鱼中高达70%。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的养殖品种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这一变革是多维度的,从养殖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显现出其影响。养殖户的收入随之增长,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加工、运输等,亦得到推动和发展。
鲍鱼产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进步,从饲料生产到运输环节,每个步骤均因品种优化和产量提升而获益,这一现象标志着整个产业正处于稳健发展的态势。
全产业链的打造
福州已连续30余年致力于完善鲍鱼产业的全方位链条,该链条覆盖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这种全面产业链的构建推动了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化。同时,福州构建了“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平台,使福州鲍鱼产业得以在国际化的视角下发展,轻松融入全球市场。
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各部分紧密协作,例如,运输船只将新鲜鲍鱼运送至各地进行销售,从而确保了各地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福州鲍鱼的鲜美滋味。
向着未来前行
黄昏时分临近,吴永寿的鲍鱼运输船只完成卸货,再次驶向浩瀚的蓝海。这一场景映照出福州鲍鱼产业的持续进步。从零到有的产业崛起,从普通到优质的品质飞跃,这一切都在不断发展之中。吴永寿,作为众多从业者中的一员,与众多人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产业的进步。
关于福州鲍鱼产业的未来发展,我们将见证更多品种的突破,抑或全产业链中涌现新的创新模式?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